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127185937RfY4Dzbf3L.jpg

相约冰雪!三组关键词解码北京冬奥会「你好,冬奥」

周南 王晓慧 2022-1-27 22:29:10

本报记者 周南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奥运盛典,世界之约。冰雪相逢,中国之邀。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拉开帷幕。3月4日,冬季残奥会紧接而至。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充分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筹办任务。

从申办到筹办,北京冬奥会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到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小到运动服装、火炬设计、纪念周边等等,无一不充分体现中国的办奥理念,为奥林匹克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正如总书记所说,“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用绿色、科技、融合,创造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精彩、非凡、卓越,一睹其“可持续、向未来”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一:绿色·可持续

“绿色冬奥”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秉承的重要理念。绿色建筑、氢能客车、新型加氢站、环保融雪剂……“绿色的实践”贯穿于盛会的方方面面。

作为第一个“双奥城市”,北京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场馆“遗产”,44个冬奥场馆和设施中,84%为非新建场馆。北京奥运会既有场馆经过改造,具备冬夏项目场地双向转化能力,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所有场馆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4个冰上场馆使用了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建成超过5万平方米的超低能耗示范工程。

创造丰厚的冬奥“遗产”,为广大民众、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期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新建的全部场馆都制定了赛后利用计划。

此外,天然气和氢能源在助力“绿色冬奥”当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冬奥会以环保、耐寒的氢能出行为主,在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有700余辆氢燃料大巴车投入使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企业相继建成30多个加氢站投入使用,为冬奥氢能源车出行提供保障。据统计,节能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几乎百分百,在所有车辆中占比约八成以上。

保护北京冬源与生态环境,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切实改善京张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让北京冬奥更加绿意盎然。围绕保水,大力植树造林,崇礼区赛事核心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1.02%;围绕蓄水,张家口赛区在馆群建成11个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小景观湖,总蓄水量53万立方米等。

通过建设低碳场馆创造冬奥“遗产”、利用低碳能源实现绿电供应、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织绿色交通网、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打造肉眼可见的绿色,北京冬奥会碳排放将全部中和,切实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之路。

关键词二:科技·智慧

“科技”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一大底色,5G、云计算、大数据、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参与其中,提供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让“科技冬奥”成为现实。

场馆是举办冬奥会的基础条件,通过技术攻关,每个竞赛场馆都“科技范儿”十足。如国家游泳中心冰水转换;国家速滑馆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等。另外,我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雪游龙”、我国建设的首个跳台滑雪场地“雪如意”、我国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雪飞燕”等无一不在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据悉,5G信号在北京冬奥会中覆盖了所有场馆,连接了场馆的所有道路。不仅信息传输快,还可以应用“自由视角”这项技术成果,观众能够360度自由选择观赛角度,甚至还能在赛事进行中加入“子弹时间”,让画面停止或慢速回放。人工智能更是无处不在,AI消毒机器人在冬奥会的场馆内可以提供多方面智能化无接触服务。另有AI手语主播可以进行赛事手语直播,给听障人士带来福音。

科技助力低碳冬奥是一大亮点,除氢能源汽车外,冬奥会还借助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让碳排放趋近于零。国家速滑馆的场馆冰面面积1.2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的多功能全冰面,碳排放趋近于零。全冰面模式下每年仅制冷部分就能节省200多万度电。同时,包括国家速滑馆在内的4个场馆均使用新型二氧化碳制冷剂。

在穿衣方面,冬奥会安保民警防寒衣装的保暖“内芯”70%是采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研发生产的新材料制成。冬奥和冬残奥火炬也披上了“轻、固、美”的碳纤维“外衣”。

而面对疫情,全球最小、测温最精准的可穿戴式连续智能测温设备则能助力实现精准疫情防控,其测温精度可达到0.05摄氏度,充电一次能连续使用10天。

关键词三:融合·无碍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不仅仅是一届体育盛会,更是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大融合的重要契机。

在此背景下,残疾人体育事业快步发展。冬残奥运动员由申冬奥前不足50人发展至千余人,技术官员实现从零到百的突破,开展冬残奥项目数量也从2个拓展为6个。冬季运动基础建设也同步推进,全力保障残疾人运动员的训练备战生活。

有爱无碍是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动力,确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无障碍的包容性环境,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承诺和重要筹备工作。北京冬奥组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北京市、张家口市政府及相关组织,秉持奥林匹克运动人人平等的理念,积极开展对冬残奥5个竞赛场馆和3个冬残奥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

以国家游泳中心为例,卫生间全部采用电动门,宽幅1米,同时还有语音播报,镜子采用了倾斜角度设计,方便轮椅运动员使用。在通道处突出的台阶处增加了圆弧护角,以防残疾人通行时发生磕碰等。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曾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所有场馆都按照国际标准和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这些高标准设施不仅在赛后会继续服务有需求的各类社会群体,也将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除了冬奥会、冬残奥会本身,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北京冬奥组委将融合、无碍的视角触及残疾群众的日常生活,关注残疾人权益,积极推进健身示范点的公共设施和健身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努力打造广泛性的无障碍空间,方便残疾人进行各种活动。北京冬奥会也让无障碍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800多家政府单位完成了信息无障碍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2万个政务和公共服务的网站实现了信息无障碍服务。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