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A股的政治面

程凯 2012-12-21 23:18:00

    资本市场有没有政治面?政治面这个词,是我刚从薛澜女士那里看到的。薛女士是花旗集团董事总经理及中国研究部主管,在她最新一期给财新网撰写的专栏《股市期盼新政策》中,第一句就是“当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从基本面流向了更高的政治面”。
    中国的很多事情,第一都是要讲政治的,所以,A股也应该有它的政治面吧!但是,这里的政治面,决不单指通常大家所说的政策市。讲政治,就会有好行情。上证指数从1949点上来,还没有一点回头的意思,尽管回调迟早会来,但是这一轮的猛涨让人更相信这是一次反转而不仅仅是一次反弹。投资者过个好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薛澜女士所说的政治面,其实就是说资本市场也在期待一场事关全局的改革性的政策突破,而非简单地走老路。资本市场的走势,讲究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大家都在期待什么呢?很多人都在猜测新一届政府心目中的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
    其实,最终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个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改革已经成为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识。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刻,列出一个既具紧迫性又有操作性的改革清单更重要,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制度红利”还有多少。
    总的来说,关于改革的共识还是存在的。怎么改?就时间表和路线图以及改革方式路径问题,可能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有哪些是需要改革的、应该改革的、必须改革的,这里的共识还是清楚明白的。我在这里只是做出一个梳理,集合一下大家正在热烈关注的议题,并添加一点个人的想法。
    首先,是国企改革问题。十年前,大家关注的也是国企,但是问题的方向相反,是担心国企搞不好,活不下去。对大企业担心它们成为大包袱,对中小企业关注的是它们被MBO一分了之。那个时候,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没有提出过现在的问题。现在大家要担心的反而是“国进民退”,央企越来越大,垄断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成为阻碍民营企业活力的一道障碍。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国企改革不能走极端。有人说的国企“全面退出”既不可能也不可行,但国企改革的确是可以做,至少有三点必须做。第一,全面消除各个领域里或隐或现的国企垄断现象,彻底打破民营企业遇到的天花板、玻璃门,让所有企业不分性质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第二,国企的收益要体现在所有者也就是全体人民身上,要加大国有资产划拨力度,比如完善现有国企上市将其股份或募集资金部分划拨社保基金的制度;第三,国有企业要加大分红力度,加大上缴红利力度,上缴的红利应该用作财政领域的转移支付,受益于全民,而非在国资委系统企业里的体内循环。
    有了国企的改革,才能让A股自然生长出好公司。
    其次,是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大部制改革。这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严控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还是在十年前,国务院的机构改革完成过一轮大变动,新成立了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十年之后,大家觉得有的部门权力过大过于集中了,所以大部制改革的要义还不仅是机构的合并和精简,关键是还权于民。要让政府能不管的就不管,需要管的也要少管,这样削减政府部门手中的权力,不仅是释放企业的主动性和活力,也是反腐败工作的应有之义。
    有了大部制改革,才能让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变得简单单纯,让干干净净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的标杆。
    第三,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货币领域里的改革,具体指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这两点说了很多年,大家都麻木了,所以在对新政府的改革期待中并没有被强调。但我个人认为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要点。既然搞的是市场经济,基本要求就是用市场化的价格指导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
    以利率为例,银行如果可以长期得到便宜的“非市场化”资金,就能得到最高的利润;在长期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开发商就是自然的受益者,大型国企也是天然的受益者,他们都是最受欢迎的银行客户,获得了难以贷到款的民营企业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受损失的是储蓄者,虽然GDP高速增长,但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却下滑了,长期的实际负利率,才是消费不振的主因。GDP的增长不能完全反映到人们的生活幸福上。
    只有这各种价格的市场化得以突破,A股才能改变银行股和房地产股权重,才能让创新性企业和大消费类的上市公司获得优质的增长,从而也体现在股价的上涨上。又怎么会出现一个银行板块吃掉所有上市公司利润的怪现象呢?
    A股为什么可以有政治面,就是因为A股本来应该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为什么这块晴雨表又常常会失真,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达不到完全市场化的阶段。价格要完全市场化,企业的行为要完全市场化,道阻且长,非来一场改革的攻坚战不可。(作者为本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