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504/BIG201310162129386.jpg

矛盾的诺奖得主

兰晓萌 2013-10-16 23:10:00

本报记者 兰晓萌 北京报道
    2005年夏天,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不厌其烦地出现在电视、广播和演说场合,用他略带美国中西部口音、温和、爱停顿的语气对美国人发出警告:正在迅速上升的房地产价格是泡沫,它可能会下跌40%并引发一场衰退。
    5年后,当美国房价真的走上了印证席勒预言之路时,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却称从不认为有什么泡沫,“我甚至不知道泡沫是什么意思。这些词现在很流行,但我认为它们没有什么意义。”这位来自自由市场思想的主要阵地——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凭借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而闻名,该理论认为资产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可得信息。
    正是在“金融市场是否理性”这个对投资策略、金融监管和经济政策有重大影响的根本问题上分别代表相反立场的两人,一同成为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金融时报》的约翰·奥瑟兹说,这乍一听有些荒谬,“就好像让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同领该奖。”
    分享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还有第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样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彼得·汉森。他于1982年创造了一个用于评估价格变动理论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该统计方法已在其它社会科学领域广泛地使用。
矛盾的统一
    事实上,若从三人的学术贡献来看,也并不是那么矛盾的一个组合。
    他们的研究以不同途径努力去理解金融资产价值如何随时间变动以及有哪些办法去衡量这些变动。授予他们奖项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声明中说,他们各自独立开展的工作“为当前对资产价格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这是三类非常不同的人,而‘资产价格’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经济专栏作家戴维·沃尔什说。
    “他们存在相互矛盾的发现共同揭示,股票和债券在未来几天或几周的价格变动无法预知,但预测在更长时期——如三年、五年的走向却非常可能。”诺奖委员会评价,这些发现说明,市场的波动是理性计算和非理性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
    “理性”的部分,法玛堪称旗手。他在40多年前提出“短期内的资产价格是极难预测的”,是他此次受表彰的原因。他后来创造了“有效市场”一词来描述他的观点,即资产价格的变动无法预测,因为价格总是快速、毫无遗漏地吸收了最新信息,并由此产生出准确的资产定价。这个结论颠覆了通过抢占市场先机或选股而获利的理论,催生了指数基金。
    用法玛的同事和高尔夫球友——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通俗的话来解释,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实际上包含了“价格一贯正确”和“没有免费午餐”两层含义。前者说资产价格完全反映出可得到的信息,以此为资源配置提供准确的信号;“没有免费午餐”则告诉人们市场价格无法预测,因此在考虑风险因素后,任何投资者都很难跑赢大盘。
    这个理论,尤其是前一部分,很多年难以得到有力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凭借价格不可预测这一事实,推断它们实际上是“正确”的。法玛也用所谓的“联合假说问题”为自己的理论加护,简言之,除非你能提出一个理论说明价格应该如何表现,否则就很难驳斥“价格一贯正确”。
    20年后,席勒发出大胆的反驳,将“有效市场”称作“经济思想史上最惊人的谬误之一”。他的理由是,价格可能既无法预测,又依然错误,你很难去分辨正确资产价格的随机波动和酒鬼踉跄的脚步之间有什么差别。
    席勒用论证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一个重要的限定。他在1981年证明,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大于公司股息的波动幅度,而且其中蕴含着这样一个规律:价格往往在与股息之比高的时候趋于下行,在该比率低的时候趋于上行,不仅股票表现如此,债券等其它资产亦遵循这个规律。因此,对3年以上价格走势的预测是可能的。
    汉森的研究与法玛和席勒的发现息息相关,他研究出了一种被称作“广义矩估计”(GMM)的可以检测资产定价是否合理的统计方法。该方法也从数学统计的角度武装了这场资产价格“可预测性”的争论。
善意的提醒
    对可预测性的不同解读也反映出人类还没有完全找到市场如何运行的答案。其中一个方面,体现在对“市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分歧。
    作为理性金融的代表人物,法玛的研究伴随着经济学开始强调数学模型的时期。彼时经济学家们发现,最容易求解的模型就是那些假定经济中每个人都理性的模型。“就好比在研究物理时,不去考虑由摩擦引起的那些麻烦因素一样。”塞勒说,“现代金融遵循的正是这条思路。”从理性投资者出发,法玛得出了效率市场理论。
    包括席勒在内的另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长期可预测性时则摒弃了完全理性投资者这一概念。而放弃这个假设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被称作“行为金融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新研究领域。
    其中,投资者作出错误预期(而不是保持理性)的可能性受到重视,高资产价格在这个考量下有可能反映的是对未来股息等回报的估计过高。也就是说,过度乐观等心理机制可能帮助解释资产价格为何偏离基本面信息。同样,投资者厌恶风险或悲观情绪也会是令资产价格发生变动的原因。
    这个争论不仅局限于学术界。
    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放宽金融管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的正是认为市场理性且有效的观点。进入2000年后对房价繁荣的自大纵容,反映的也是认为价格天生理性的态度。相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席勒和其他行为经济学的支持者开始对加强金融监管的意识形成产生影响。今天,美联储官员仍在就泡沫是否能被识别、应该什么时候挤破它进行辩论。
    过去5年的危机以一种残酷的方式让世界认清了资产定价所能制造的悲剧。直到今天,还有人在担心是否有市场再次酝酿着严重的定价错误。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发出一个善意的提醒,我们仍需对资产价格保持冷静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