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中国的大学魂魄在哪里

任孟山 2009-6-12 21:16:00


 

文/任孟山

   牵动无数人心的高考刚刚结束,有1020万人参加了考试,这些年轻人怀揣梦想,憧憬着进入理想的大学,去寻找无限美好的明天。但问题是,当下的大学似乎已经没有了魂魄,在市场经济的喧嚣与权力纠结的复杂之下,大学早已经迷失了方向,那里再也不是什么象牙塔,其纯净与纯洁都已经成为了神话。
    这么讲,不是为了打击那些还没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因为不管怎么样,要上大学才是大多数人的正途;但之所以这么讲,是在读《美国大学之魂》一书中想到的中国大学的现状。这本书其实是赫赫有名的乔治·马斯登教授15年之前的大作,马斯登任教过多杜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多所高校,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揭示了美国基督教(尤其是新教福音派)的历史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这本书是马斯登的主要著作,当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本书的时候,创造了欧美图书市场上的一个奇迹,刷新了学术类书籍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上的纪录。书的内容探讨的是以下戏剧性变化发生的过程与原因:美国大学的建制有其严肃的宗教背景,就在一个世纪之前,几乎所有的州立大学都有必须参加的礼拜,而且有的大学还要求星期天去教堂;然而今天,宗教在美国一流大学和学院的学术与文化生活中的深远影响都几乎荡然无存了。
    马斯登的历史探讨,显示了他作为研究美国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权威学者,所发出对美国大学之魂的历史感喟和现实思考。但是,从殖民地时期的新教信条算起,美国大学好歹还能找到原来的魂魄与根源。而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对大学之魂的寻找,却似乎只能找到上世纪初的五四前后。即便如此,当下的大学也无法与之比拟了,“德先生”与“赛先生”已经被“钱先生”和“权先生”所替代了。
    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名利场,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个场域中发生的蝇营狗苟的龌龊事太多,造成了整个社会对高等学府及其知识分子的怀疑和嘲笑,丧失了基本的学术尊严和知识分子的体面。对于无比重视教育的古老国度,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不能不说是国人的悲哀。于是,这几年中追忆和怀恋原有大学魂魄的书籍,在一波又一波推出,上个世纪40年代的北大、清华的人文学术环境,成为了很多人的向往。
    历史是一面镜子。或许在回忆过往时,会有很多美好的臆想附加其上,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确实需要在历史中找回一些珍贵的东西,来修补我们的大学衰败的灵魂。高楼大厦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行政级别高企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四处圈钱圈地不能说明这就是大学……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大师的大学,如何称之为大学?大楼又为谁而建?
    人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来解释当前大学魂魄丢失的缘由,但问题是这些都不过是犬儒主义者的借口,都是不想改变现实而偷懒的搪塞理由。功名利禄盖过了学术与思想,身处其中与置身事外的人,都应该有所反思,没有反思能力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在世界上持续强大;没有反思精神的国家与民族,不可能受到世界人民的持续尊重。
    大学本该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依赖和敬重的精神家园,丢失了精神家园的人们不可能活得那么体面而尊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具有反讽意味的言语,“穷得只剩下钱了”。它意味着表面上保持的体面与尊严,无法掩饰内心的空虚。《美国大学之魂》在追寻美国大学的历史魂魄,以期与当下的现实对话。中国又何尝不应该呢?要知道,我们的子孙后代,绝大多数人都要进驻中国的大学,而缺少魂魄的大学,如何能教育好他们与她们,实在是一个不得而知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