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611042328160N9gmYWXzs.jpg

艺术家的无奈与自嘲 大型跨媒介综合艺术展:让艺术噪起来

于娜 2016-11-5 00:19:47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开餐馆、卖大饼、去公司打工……在当代艺术市场一片萧条之下,画家们靠卖画已经难以为继,一些人走上为衣食生活奔波的道路,但另一部分还在艰难地坚持原创精神,他们可以凑合地活着,但并不向商业妥协。在近日宋庄怡盛空间开幕的跨媒介综合艺术“凑合2°”展览中,无不体现着艺术家的无奈与自嘲,与永不放弃的独立、批判精神。

想发声就发生的展览

“有两三年了,我们都是沉默的状态,先做个展览让自己快乐。”“凑合2°”总策展人、艺术家刘新歌说。10月27日,第二届艺术家大型跨媒介综合艺术展“凑合”在宋庄山海美术馆正式开幕,展出作品囊括诗歌、音乐、图片、装置、影像、行为、绘画等不同艺术门类,参展艺术家近50人。这次较大规模、材料集中、艺术种类繁多与介质立体的“跨界”展示,让宋庄寒风萧瑟的深秋又活跃了起来。

“凑合”艺术展是在2015年由艺术家刘新歌、石学金、欧京海、音乐家向奕澎等发起。五六个朋友在一个咖啡厅里“凑合”了一次展览,随后向周边朋友扩散,加盟的朋友越来越多,艺术家身份含糊,行为、画家、音乐人、诗人都有,真的是一种拼凑,他们想以最低的姿态,凑合的姿态来做好展览,也是当下生活状态里面对现实的无奈,先抛开那些高雅的东西,凑合做起来。

相较首届“小范围”展览,本届“凑合”展为了凸显“快乐参与,平等对话”,以公开、公平征集作品与艺术家推荐方式相结合,参展的大部分艺术家对于外界来说都属于新面孔,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探索和创作出了有分量的作品。

先锋音乐家向奕澎等音乐人和乐队在展览开幕式上呈现了自己的原创作品,音乐和诗歌构成了展览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也是宋庄艺术生态中非常鲜活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个急剧变化、变革的时代,当代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何理解及用艺术语言来转化我们的日常观念,这些多元化、多介质的艺术表达或许能给人们提供更加宽容与开放的心态。

行为作品《凑合》的创作者给每位参展艺术家发一个印有二维码的卡片和一个鸡蛋,艺术家们再把鸡蛋随意摔在白纸上,形成不同感觉和裂纹的视觉效果很惊艳,大家共同拼凑出一件作品,然后创作者在微信群里给每位上传作品的艺术家发红包;艺术家马建刚的作品是将影像、诗、绘画、图片拼贴在一起,感受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带来的冲击力。

当下宋庄艺术家的创作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更个人化、私密化,走入很多小圈子交流发声的状态。“我们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着的尴尬复杂的现实处境,一个最好的和最坏的时代。我们不能总在沉默,总在被选择。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态度也拉锯着社会对待艺术是否有更多的宽容和更加开阔的心态。”刘新歌希望“凑合”展览尽可能在公平和理解的前提下,试图消解艺术之间的偏见和文化上的隔阂。

不凑合就只有离开吗?

这样一个大规模综合展没有任何资金,空间都是朋友赞助,画家自己掏运费送画,也许只有在宋庄才能办到。“面对外界和自身低迷的状态,做展览唤醒艺术家的某种动力,而不是很消极地面对。”刘新歌说。

在宋庄有不少原创艺术家面临着生存困难,他们曾经靠卖画辉煌过,但现在往往一年也卖不出几张画,生活已成了问题。有的画家一幅油画要几十万,降价对于他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涉及到身价、面子、成本等等因素,但也不得不画一些好卖的画,比如一两千元一幅的水墨小品。也有一些市场型的画家,干脆根据画廊、艺博会、电商等销路的不同而创作不同的画,有精心之作,也有商品画、代笔画、流水线画等价位高低不同。

刘新歌觉得为了生活无可厚非,但要坚持独立和原创的主线不变,不能回不去了,甚至忘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虽然798、草场地展览很多,但非常圈子化,不够宽容,局限在学术、卖画的几个点。他认为我们不知道最好的学术水准是什么,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多年积累的经验判断,可以让我们拒绝差的作品。我们喜欢新面孔、陌生的作品,让外界可以看到作品切合当下,没有被更多人关注的,多数都是在市场之外,处于流动中,但是很认真地在做艺术的新面孔。

相对于创新转型,刘新歌更关注宋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再有三五年他们还在不在这里都是问题,”只有少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市场还不错,但是很偶然的事情,今年作品卖得好,明年、后年呢?面对房租、生活成本压力等,这都是现实问题,但离开了原创,宋庄的艺术生态也会面临问题。

“凑合是凝聚,也算是给大家一点希望和安慰。”刘新歌与朋友们打算成立一个艺术基金,来支持这些有信心,一直坚持原创的艺术家,让观众看到那些对时代的表达和批判,而不是左右摇摆的作品。

刘新歌同时也在担忧,“宋庄变化这么大,到处都在拆迁修路盖楼,艺术家根本无法把握,我住在北寺村的院子已经拆掉了。”北寺村相对于小堡村有着更为安静和低廉的居住环境,目前已吸引了三四百位艺术从业者,现在却在经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现实、环境、心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不凑合就只有离开。”

或许艺术家的宿命就是“在路上”,这些艺术家若干年后是不是已经逃离了宋庄,去更僻远的地方开辟他们的家园?而唯有热爱的艺术初衷不会改变,这才是真正坚持下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