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保险业结构调整年内生变?

李军慧 2009-7-10 19:15:13


本报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暂停一年半之后,投连险悄然归来。就在7月7日上证综指站上3000点之际,保监会集中批复4家保险公司共计8个投连险账户,而这也正恰逢国内资本市场反弹超过半年、涨幅逾80%之时,“监管层看好后市,保险资金随后将大量间接入市”的猜想显得理直气壮。
    投连险的再次获批,是否意味着始于去年年中保监会主导的保险“结构调整”开始出现微妙转向?从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的态度看,即使投连险归来,结构调整依然不变。


投连险重出江湖
    7月7日,投连险悄然归来。时隔一年半之后,保监会的网站上再次出现投连险的批复公告,长城人寿、中国人寿、信诚人寿、太平洋安泰4家寿险公司共8个投连险账户获得批准。
    根据公告,长城人寿共有精选、平衡、稳健和避险4个账户获批;而中国人寿得到批准的账户则是“国寿避险货币”。另外,信诚人寿和太平洋安泰分别获准增设专打新股、季季长红利账户和货币保值型投资账户。
    在暂停了整整一年半之后,保监会重新开批投连险,而且一批就是4家险企,这令市场纷纷猜测险资将加大入场力度。
    据了解,监管层对险企创设保险产品实行的是备案制,保监会不会根据对资本市场涨跌的判断来决定账户审批的进程,批复投连险账户只是一项常态工作。
    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好转,接下来,保监会批准的投连险账户会越来越多。
    “保监会批复投连险账户理论上和当前资本市场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们理解这是险资对后市的看好也有些道理。”庹国柱介绍,“保监会重新批准设立投连险账户,更多应该体现的是保险公司的意愿,而只有保险公司对后市看好的时候才会考虑重拾投连险,市场好投连险才能卖的好,保险公司可以完成保费资金的快速积累。”
    “如果资本市场好,寿险公司都愿意卖投连险。”一家寿险公司投连险负责人介绍,“保险公司经营投连险旱涝保收,投连险的风险需要由客户自己承担。资本市场好的话,这个险种带来的保费增速惊人。”
    巧合的是,在上一个3000点附近,从未染指投连险的中国人寿推出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寿裕丰,而3000点再次来临时,获批的8个投连险账户中依然出现了中国人寿的身影。
    2008年4月22日午后,沪指盘中跌破了3000点,一向对投连险持观望甚至是唱空的中国人寿当日宣布正式启动投连险试点销售。中国人寿当时称根据投资团队判断,选择在3000点左右发售,能否很快大幅度上涨不确定,但至少比较安全。
    然而随着下半年资本市场持续走低以及在保险界业务调整的大环境之下,这款名为“国寿裕丰”的投资连结保险并没有得到中国人寿的力推。
    而现在A股探底后重上3000点,旗下投连险账户再次获批,中国人寿依然谨慎。
    “投连险、万能险不是我们力推的业务,所以账户的获批与否并不会影响现在的经营。”中国人寿相关人员称。
    记者同时了解到,中国人寿一度压缩停售的国寿裕丰投连险。“如果消费者要买的话,还是可以去银保部门购买。”


结构调整不会转向
    投连险上一次达到顶峰是在2007年底,仅2007年10月,包括平安人寿、新华人寿等在内的6家险企共22个投连险账户接连获批。
    当时在火热的A股市场刺激下,保险公司力推与股市紧密联系的投连险,想从资本市场的高额收益下分得一杯羹,进而扩大保费收入。
    正是火爆的股市带来的投资型险种在保费中超额的占比,带来了始于去年年中监管部门主导的保险业“结构调整”。
    投连险回暖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上证指数重新站上3000点,投连险投资账户净值亦普遍迎来反弹。据国金证券统计显示,随着资本市场的回暖,投连险的投资回报率也出现了集体上涨。在过去一年中,已有超过六成的进取型投资账户收益率跑赢了大盘。其中,2009年前5个月,股票型账户平均收益达5.03%,与2008年下半年该类账户浮亏45%相比,收益已明显好转。
    8家投连险账户的集中获批是否意味着保险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转向,记者了解到多家保险公司短期内不会推出投连险,仍将继续推进业务结构调整。
    八大投连险账户获批前夕,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在深圳调研时公开表态: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
    “今年上半年,寿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陈文辉认为,“结构调整依然是当前的一项中心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战略性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结构调整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发展有内涵价值的业务;二是坚持发展体现保险行业优势的业务;三是坚持发展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