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041316383824zer5CjhV.jpg

中国“力量投射”的重大考题::一带一路风险管控

邵宇 2017-4-13 14:28:48

中国航母战斗群

邵宇

“一带一路”是改写世界政经版图的重大战略,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精心谋划、经营,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必然是多重的,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地缘风险VS日美反制

首先可能是地缘风险。尽管“一带一路”执行和平与发展使命,但由于途径中东、中亚等大国的传统利益敏感区,可能难以避免这些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恶意揣度甚至战略挤压。如何管控风险、避免冲突并与周边大国建立信任关系是首要任务。

而美国的焦虑在于,一方面中国以“亚洲新安全观”为风向,试图动摇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另一方面是在现有国际治理体系外另起炉灶,比如搞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如果美国确信“一带一路”可能对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挑战,一定会怂恿盟国和沿途国家进行反制。可能的动作包括:强化美国的联盟体系阻碍“一带一路”建设;怂恿三股势力搅局中国边疆;显示海上霸权,加强亚太、印度洋军力,重点利用西太平洋领土争端,挑唆声索国制造事端;鼓动沿途国家(尤其是缅甸、越南、中亚国家)颜色革命;与代理国一道狙击亚投行,争夺或者阻止重大项目进展。

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俄希望经济联盟成为独联体地区的一个经济引擎,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其成员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该组织还将吸纳新成员。其中不少均为丝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因此俄罗斯可能会以其主导的地区合作组织分化有关国家,使得欧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停滞。

印度未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其理由包括:成本巨大,担心无法获益;所经地区充满争议、动荡,例如克什米尔;更担心被中国包围,从海上、陆上恶化印度安全环境。最后是日本的搅局。作为美国的盟国和中国的战略竞争者,“一带一路”大动其奶酪,肯定不会坐视,可能成为美国离岸平衡的先锋队。其在丝路沿途国家经营多年,既可以利用其FDI优势搅局,也可以利用亚行基建项目竞争,在中南半岛、孟加拉湾搞互联互通与中国唱反调。

中国制造迎来挑战

其次是 产业安全,这是指海外投资对国内产业的替代风险。“一带一路”上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人力资源尤其丰富。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无条件趋同的。只要一个国家干制造业,不论其政府形态、政治特征,甚至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它的经济增长水平都会向世界平均水平趋近。如果它们获得了充分的基础设施,可能会冲击中国制造的优势地位。当前在国际资本输出格局中已经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走出去”对内地各地经济、产业和就业是否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走出去”会否造成地方产业出现“空心化”。

香港目前就深受这一问题困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香港制造业开始北上,将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或生产工序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内地转移之后,留在香港的企业总部,更多扮演推广、统筹、融资和管理等的角色。香港的制造业实际上已经“空心化”,竞争力剧降。从外部经验来看,作为世界第一大强国的美国,制造业一直都支撑着美国的发展,但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挤压。空心化可能带来的更大问题是中低层就业职位的大量流失。具备走出去实力的企业,通过向较为落后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中低层的就业职位将逐步遭沿线国家的工人蚕食,原本属于我国工人的就业职位就会大量流失,带来失业问题。而且,“走出去”的企业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获得更低的生产成本,以及本土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和更大的市场之后,无疑将越做越强,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将容易压缩没有“走出去”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一旦中小企业遭受冲击,不但影响了解决就业问题的载体,也会削减整体社会竞争力,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基础流失,影响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如何减轻产业、企业走出去对本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冲击,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长期来看,低附加值产业向更廉价成本地区转移应该是一个不可阻止趋势,主要还看中国产业的自身做强以应对。近期中国提出以创新为导向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互联网+”等来升级中国制造,这可能才是正解。

中国的力量投射能力

跨国投资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有很多层次: 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个人安全的因素,这主要与恐怖主义活动有关;与相关国家内部治理有关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权稳定性,主要政治机构变更或更迭的可能性,是否有改革(反腐等)及改革强度、法治情况等,还有企业选择的投资和运营方式、企业文化(与投资流向的国家文化是否冲突)、企业处理风险的方式和能力等。

保护对外投资是国家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一带一路”环境下投射距离增加,响应速度至关重要。所谓“力量投射”是指一国应用全部或部分国家实力——政治、经济、信息或军事力量,迅速有效地向远离本土的地区部署、使用并维持军事力量,用以对危机作出反应、威慑和维护区域稳定的能力。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力量投射主要指海空能力。曾经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海上强权和现在的全球霸权——美国,都耗费巨大的资源和精力建立了一支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远超同时代其他国家的强大海(空)军,并获得了在他们各自时代无与伦比的力量投射能力。

为配合此战略意图,中国将优先发展陆军航空兵和海军航空兵以及航空母舰战斗群,培养自己的远洋投射能力。不过相比这些直接打击力量的投入,中国更加需要的是支持远程精确打击的信息化系统和卫星技术方面的投入,中国已经决定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ISR体系作为其军事全面现代化的首要目标,特别是发展先进的天基C4ISR和目标定位能力。中国应当继续加强其进入太空的努力,获得更为精密的太空系统,将使中国能够扩张其反介入力量,并且能够用作地区性力量投射的关键手段。中国要尽快部署雷达、海洋监测和高解析度照相侦察卫星,最终将部署具有军事意义的先进影像、侦察和地球资源系统。此外还需要有保障广义安全,即信息安全、边境安全和国土安全等的能力,因为互联互通使得口岸全部打开,势必带来人员的流动频繁,而其他国家的不安定因素甚至部分极端主义势力也会随之而来。

中国应该确保在10-15年内有层次地陆续完成上述部署。第一阶段重点,可以放在内部民族关系稳定和边界安全巩固上,巩固西北边疆,以抑制东突恐怖活动为目标,大力武装空中机械化部队(包括大型运输机),准备应对局部冲突、反恐战争或者灾难救助,提升精确打击和快速反应能力。第二阶段的重点,放在向南中国海和东南亚地区的安全辐射,例如打击海盗,确保海峡通道安全,保护侨民,节制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彻底解决南海争端等。

未来也可以考虑谋求邻近区域的稳定和共同防务。这就会提升中国对整体安全的需求,而这些都需要中国的外交、信息、情报、安全、国防以及投射能力的综合系统,有一个全方位供给能力的提升。在完成这些投资和获得相应产出之后,中国将逐步成为地区安全的领导核心和亚洲盟主。力量范围覆盖亚洲全境,常规武器打击范围延伸至整个南太平洋,重点区域为帕米儿高原和南中国海,军队强大、边疆安定、能源通道可靠,营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支持一带一路的外部环境。(作者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编辑 严葭淇 主编 商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