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71103102157fK0hqTEKAw.jpg

刘鹏:十九大报告强调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导向

张智 刘诗萌 2017-11-3 10:22:10

本报记者 张智 刘诗萌 北京报道

十九大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张,提高了到新的高度。

“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为什么提到新的高度呢?因为十九大修改党章的时候,把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写入了党章,它强烈的信号是说推荐信贷化不是政府层面的必要,也是推荐国家司法机关国家方面的必要,所以怎么把执政党的领导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途径,这些都是我们新时代下的一个新的课题”人民大学公管学院教授刘鹏表示。

此前,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代表是四个现代化,但是在刘鹏看来,这应该是更软的现代化。

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一步,从2020—2035年提出来要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35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同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思路和逻辑不仅是在讲行政体系改革,也不仅是政治体系改革,而是贯穿到五位一体全面布局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都有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主要矛盾最大的变化是从发展行政走向生活行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行政带有很强的发展导向。“我们的中国梦除了伟大复兴的图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生活在中国的人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生活感和愉快感。在这点上,行政管理的重点可能会从发展专项到生活层面,我相信后面的行政体系改革都会围绕这个展开。”刘鹏表示。

在刘鹏看来,和西方新公共服务运动不同,我们的根本目标还是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体制的改革,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公平,考虑到社会大众,考虑到作为执政非常重要的人民的感受。

十九大报告对行政体制改革的任务提出,要简政放权以创新监管。

2013年提出简政放权,包括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到现在已经推进了四五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现在的市场经济活力跟政府的放权和创新、监管方式的创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不过,市场监管的创新的简政放权到最后一公里能不能放下去,地方政府能不能接的住;事中事后的监管能不能跟得上,也是对我们政府监管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在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看来,现在要构建一个国家的监督体系,国家监督体系当中,包括政党、立法、行政系统的监督,同时在北京、浙江、山西试点基础上成立监察委员会,省级、县级、市级的监察委员会成立之后和党的纪律监察委员会合属办公。

此外,在刘鹏看来,省市县乡镇的合并,也是走向一体化行政的重要一环。党政合并和党属办公,以前叫做综合执法改革,主要的目的是减少部门的数量,降低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

最重要的是,十九大报告重新强化了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问题。和以往不同,此次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再强调分类改革等。在刘鹏看来,分类改革提出的这几年来。另外,事业单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体制,报告里特别强调它的公益导向,“也就是说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像以前那样,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自食其力就可以了,是把它回归到政府部门下属的部门,通过购买服务,或是通过其它市场化的方式强化。”

“综合来讲,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十九大的报告可以总结为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新定位,以及主要矛盾导致我们从发展行政到生活行政。目标定位是建立人民满意型的政府,行政体现四个走向:简约化、科学化、分权化和一体化。”刘鹏表示。

责任编辑:李明徽;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