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525180947p37SJBMxA6.png

结构性存款规模超9万亿元 部分中小银行造假“抢蛋糕”

朱丹丹 冉学东 2018-5-25 18:06:54

本报记者 朱丹丹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再见,保本理财,你好,结构性存款”、“这可能是最适合你的存款了!!!”……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结构性存款俨然已接替保本理财成为各个银行的“新宠”。

根据央行披露的《2018年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显示,截至4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增至9.15万亿元。其中,1-3月结构性存款就已新增1.84万亿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规模仅1.8万亿元。

与此同时,有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最近的确比较火,咨询的人比较多。

“结构性存款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管新规压力下,结构性存款是银行应对理财资金分流压力、承接低风险偏好理财资金的有效渠道;二是同业负债受限,商业银行借道结构性存款来缓解负债压力。”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徐承远分析指出。

不过,在火热的同时,“假结构性存款”也混入其中。

对于“假结构性存款”,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峰分析指出,是指在期权部分设置了不可执行的行权条件,通过提高内部转移价格将结构性存款转化成“类固收产品”从而使客户获得较高无风险收益。 “预计未来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规范假结构理财产品的细则会逐步出台,引导商业银行由保本理财->假结构性存款->真结构性存款的方向过渡。”

结构性存款火热

今年以来,在“去刚兑”和净值化计价规定下,银行理财保本和收益确定的优势不再,结构性存款则替代保本理财成为各个银行揽储利器。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与期货等),通过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是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高收益的金融产品,银行对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本金和最低收益提供保证承诺。换句话说,它就是“定期存款+期权”。

5月24日,北京南边一家银行网点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的确最近咨询的人比较多,毕竟保本理财发行不了了。

一位银行地方支行内部人士也坦言,“我们这边也在推结构性存款,之前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还要求平常加强和客户交流,多介绍结构性存款的特点。”

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资全国性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达8.8万亿元,一季度新增1.84万亿元,已超2017年1.8万亿元的全年新增规模。4月份,结构性存款新增3559亿元,增至9.15万亿元。

谈及结构性存款增长的原因,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许文兵分析指出,主要是资管新规出台以后,对保本理财新定位的一种预期。保本理财以后不能发行,从银行现有的存款产品来看,结构性存款与保本理财特征较为相似;还有原本一些非保本表外的(理财)需求转向了表内保本。

与此同时,从银行类型来说,对结构性存款,中小银行继续发力,大行则更趋理性化。

数据显示,4月结构性存款新增3559亿元,其中大型银行新增结构性存款447亿元,低于一季度2731亿元的平均值。中小银行4月新增3112亿元,2-4月结构性存款增量逐月走高。

“中小银行加大结构性存款的营销,反映去杠杆、资管新规双重背景下存款竞争激烈。结构性存款是存量存款的重分配,揽储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因此预计未来监管对结构性存款业务进行规范后,价格、规模均会重回正常水平。”海通证券孙婷分析指出。

此外,徐承远表示,考虑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需要时间磨合,且银行普遍面临揽储压力,结构性存款作为银行应对理财资金分流压力和负债端压力的有效手段,未来一段时间其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许文兵亦指出,资管新规实施后,因为原来基数比较低,所以结构性存款还是会有比较快的增长,从增速来看会比较快,但规模还是会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

“假结构”产品需警惕

不过,这段时间,业内也注意到部分银行发行了“假结构性存款”。

日前更有消息称,相关结构性存款的监管细则正在讨论。

徐承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现在“假结构性存款”出现的原因,一是理财客户对投资风险的接受意愿仍较低,促使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产品设计向固定利率倾斜;二是结构性存款管理难度大,且衍生品交易存在资格限制,大部分中小银行不满足条件,因此通过“假结构性存款”来吸引投资者。

申万宏源孟祥娟亦称,预计后期会推出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规定,估计会对销售端、产品设计等细节问题有所规范,重点打击“假结构”产品,但不会大幅约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不少监管文件对结构性存款都有提及,但尚未出台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法律法规。

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监管机构都从产品分类和界定基本概念入手奠定监管基础,如英国和新加坡先后修改和增加了相关的结构性产品定义及其披露要求,对一些关键概念作出了界定,同时完善消费者保护的细则。

“国内关于结构性存款的监管要求也可以考虑对基本概念及营销和披露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基于结构性存款的‘存款+衍生品’特征,监管层面还可以对存款和衍生品端的管理方式、利率确定办法、浮动收益确认条件等进行明确规定,以规避假浮动收益的现象。”徐承远表示。

他还进一步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也要适度放开商业银行衍生品交易资格限制。“考虑到结构性存款是银行揽储的重要抓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监管层面可以细化衡量商业银行的衍生品交易能力,适度放开准入门槛,同时督促银行从制度和操作层面完善衍生品交易风险防范措施,使得部分资产规模较大、投资能力较强的中小银行也能参与到结构性存款市场中。”

据悉,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金融衍生品,其风险比普通存款要高,对银行的产品投资能力及风控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目前地方性中小银行普遍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而这也间接限制了其发行结构性存款的资格。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