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719124756eYvygGmrFg.png

央行和财政互怼的根本原因是央行干了财政的活

冉学东 2018-7-19 12:42:56

冉学东

财政和货币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很多人说,中国的金融问题根本上是财政问题,政府和金融机构的预算软约束才是问题的根本,这些长期被人们关注的问题,近期被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文《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再次挑起,该文认为,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

笔者认为,尽管有个别细节可以商榷,但是文章提出的问题基本还是很中肯的。此轮经济周期下行之后,央行作为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很多时候干的是财政的活,比如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所谓精准滴灌的降低准备金率制度,最近实行的差别性降低准备金率,用降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去支持债转股,最近几年实行的psl,让央行再贷款給国开行,解决棚改货币化安置,推高了三四线房价泡沫等等,这些事情本来都应该是财政去实行的,但现实中,这些工作都是央行布局。这就形成一个问题,央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很容易让货币超发恶化,推升房地产价格,地方债务高企,金融风险放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并确立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去杠杆成为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表外资产回表,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下降,导致部分领域,尤其是杠杆过高的行业,出现流动性紧张,从信用债市场出现违约事件到互联网金融逐渐加速爆雷,许多人对目前的去杠杆政策颇有微词。

因为杠杆主要在金融部门,去杠杆也主要是金融部门去完成,但是这又导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压力就聚焦到金融监管部门身上。由于央行货币发行和银行信用贷款加了杠杆,现在去杠杆也主要是他们去执行,社会上对金融监管部门的抱怨也多了起来。

然而,按照央行的基本原理,央行的主要任务就是维护价格稳定,维持币值稳定,最多还有一个就是国际收支的平衡,后一项与币值稳定也是相容的,这叫单一目标制。

但是中国的央行却不是单一目标制,而是属于多目标制,既包括价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等四大目标,也包含金融改革和开放、发展金融市场这两个动态目标。

新西兰央行于1989年成为首个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国家,目前全球有20多个经济体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如果按照单一目标,简单透明,容易引导市场预期,而且可以保持央行的独立性,多目标制尽管可以以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央行的独立性难保证,因为不同目标之间容易打架,相互矛盾,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了,但是货币超发了,金融风险大了,货币币值基础遭到破坏。对于央行的多目标制,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在2016年做过一次论述,他说,上世纪末,中国银行部门的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等指标严重恶化,国际业界普遍评论中国的大型银行已经陷入了“技术性破产”。银行业急需改革,需要注入资本金,当时财政没有足够的资源,1990年代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低点仅约为10%,人民银行不得不剥离不良资产,对问题银行进行了注资,推动各大型银行上市。由于中国在转轨过程中借鉴了东亚外向型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就提高了中国对国际贸易和外资的依赖度,导致国际收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和价格稳定目标。因此,中国央行必须要关注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相应也需要承担管理汇率、外汇、外汇储备、黄金储备、国际收支统计等职能。

本质上,对于国有银行注资,对于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注资,包括psl等等,都应该是财政资金担当,因为理论上,央行的外汇储备是老百姓的存款,存款存进银行,应该由商业银行自主按照风险收益去投资或者贷款,存款者对于银行也有选择。

央行进行注资,属于财政货币化,币值的真实价值是被稀释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只不过央行注资的方式更为隐蔽,自己体会不到,但是财富的分配已经发生了变化。

去年我国财政收入超17万亿元,GDP总量超82万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20%,宽口径财政收入约为2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2%。财政收支水平已经今非昔比,财政实力大大增强,并且政府财政结余相当充裕。

与此同时,政府存款近几年大幅增长,截止2018第一季度,政府存款余额达31万亿,增速达11%,约相当于GDP的38%。如此高比例的政府存款,应该属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经济增长是有相当的拖累作用的。

所以,徐忠文忠所谓:“各级政府的国库存款有四、五万亿,各级政府一边存钱一边借钱很不合理。有的资金充裕的地方政府,财政出资回购收费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后反而造成交通拥堵。”,这也是实情。

本质上讲,金融去杠杆,财政必须跟上,不论是减税还会财政投入都是调结构必须手段,如果还是依靠央行发行货币去解决问题,则对于去杠杆没有任何帮助,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