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809084251Gu2NYcHT1h.png

去杠杆为何民企最受伤?

冉学东 2018-8-9 08:41:17

冉学东

近期海通证券的姜超团队发表研报,谈到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一大转变,就是国企融资易,而民企融资难,所以去杠杆过程中,民营企业最容易受到伤害。

今年前半年,共发生30起信用债违约事件,涉及违约主体18家,总违约债券余额为297.27亿元,大约有三分之二是民营企业。

一些企业前期盲目乐观,债务扩张,投资失误,在去杠杆的形势下,资金链发生断裂应该是常事,但是此次债务违约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而且近期P2P企业的接连爆雷也与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有关。

其实企业违约打破刚性兑付是从2014年开始的,违约集中爆发是在2015年—2016年,那时候违约的企业大多是央企、地方国企、城投债等。从去年开始,企业违约开始出现在民营企业,不过主要爆发在落后产能行业,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自身问题比较严重。而今年以来企业违约扩散到的民营企业,相对而言资质还不错,行业也不差,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联想,这样的企业为什么银行不支持。

这至少说明商业银行在民营企业贷款上相对而言还是歧视的,按照海通证券姜超提供的数据,2016年国有企业新增贷款6.9万亿、占据78%的新增企业贷款,而民企新增贷款仅为1.5万亿,只占新增贷款的17%。而在2013年以前,民企占增量信贷的比重接近60%,国企的占比只有34%。从融资规模来看,过去3年国有企业平均融资规模迅速上升,从2015年的7.15亿元上升到2017年的22.54亿元,民营企业从5.99亿元下降到4.6亿元。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国企融资既容易、又便宜,而民企融资又难又贵。那么目前新一轮的信贷大投放,资金的进入领域依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得到的支持很少,而此次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措施,更加倾向于国企,因为这些领域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民营企业尽管在上下游也可以获得一些业务,但毕竟杯水车薪。

姜超在文中判定这一逆转发生在2014年,从那一年开始,国企信贷开始了狂飙猛进,而民企信贷一路萎缩。商业银行开始把大量信贷投放給了国有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关键在于2014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长期的双顺差开始出现逆差,首先是金融和投资项下的逆差开始增多,经常项目的逆差也开始出现,外汇储备接近四万亿顶点,开始慢慢萎缩,外汇占款开始减少,这其实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开始逐渐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来自于派生存款,货币乘数开始上升。

但是,商业银行之间关于营收和利润的竞争却是很激烈的,此前的暴利之下已经形成的高收入也是刚性的,商业银行必须继续扩大资产规模才能保持此前的收益。但是由于经济开始下滑,经济的许多领域风险上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开始下降,贷款投放更加注重未来的本金安全。而民营企业由于更加市场化,更易受到风险的打击,而屡次的经验表明地方政府平台的风险屡屡得到政府的救助,有惊无险。比如债务置换、债转股等等,这些从本质上讲都是对国企和融资平台的风险缓释措施,这些都暗示金融机构如何做到风险权衡,因为给国企贷款安全性高于民企。

在去杠杆的过程中,流动性规模肯定是萎缩的,前期融资就有优势的国企和融资平台,由于经营状况良好,并且已经得到了资金,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资金安全,还必须继续给他们贷款,有限的资金对于民企的苛刻就是必然的。

体制性的存在导致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资信进行评级时,也必然对于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评级更高,即使在消费信贷领域,公务人员相对市场化的职工更容易获得便捷而低成本的资金。

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上一轮供给侧改革中,在制造业内部,上游行业包括资源型的大型企业获得了大部分的利润,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下游的制造业企业成品价格并未上涨,利润增长乏力,金融机构的支持也倾向于上游企业。所以从宏观数据上看,经济下滑幅度似乎并不大,某些时段还有上涨,但是经济内部冷热不均,民企的经营更加困难和严峻,国企的经营则逐渐摆脱了困境。

本质上来讲,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风险大点的或者僵尸企业就应该被淘汰,有限的资源应该分配给高效率的企业。但是如果因为它是民营企业,被金融机构采取了融资歧视,导致融资不畅而出现资金链断裂被关门破产,这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我们当前的立国之本,而民企在制造业中是绝对的主力,如果大量优质企业由于融资的问题而消失,会对未来的经济复苏产生相当大的损害。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