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0917151012nVfxggy1Zt.jpg

为什么说“生命蓝光”值得期待

王冰凝 2018-9-17 15:08:23

本报记者 王冰凝 北京报道

在资本市场上,对于一个企业、一只股票,投资者关心它的业绩,更关心它的未来。随着半年报季落下帷幕,投资者也希望在众多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中去发现亮点,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

蓝光发展(600466.SH)半年报显示,2018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0.09亿元,同比增长24.38%;实现利润总额8.80亿元,同比增长102.0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0亿元,同比增长118.84%;房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金额413.73亿元,同比增长36.66%;报告期内,公司总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

这样的成绩单,按照分析者的说法,就是资产规模持续扩大,销售额稳步增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真正兑现“坚持规模与利润并重,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蓝光发展披露了一条重要信息:目前,公司正在推进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FDA临床试验申报。

在蓝光的产业版图上,基于“人居蓝光+生命蓝光”双擎驱动,3D生物血管打印一直备受资本市场关注。该项目如果通过FDA临床试验申报,将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也必将给蓝光发展带来极大的产业空间和价值成长。

一个在医疗领域不懈追求创新、力推共享共赢、不断创造价值的新蓝光,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关注。

“生命蓝光”的来由

众所周知,2015年4月16日,蓝光发展通过重组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上市。这成为蓝光发展未来产业版图的重要基础。

作为蓝光发展两大核心板块之一,“生命蓝光”以“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作为战略分支的创新支柱产业。其中,3D生物打印是“生命蓝光”的核心优势前沿产业之一,由控股子公司蓝光英诺主导实施;生物医药分支则以另一控股子公司迪康药业为承接平台。

按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蓝光发展董事长杨铿的说法,他年轻时有一个梦想,就是建造一家最好的医院,让患者能够尽可能减轻痛苦、接受最好的治疗。这可以说是蓝光发展从事医疗大健康产业的一个情结。

尽管蓝光发展初期的经营重心以房地产为主,但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都在寻找、接触具有创新性技术的医疗、医药项目,直到杨铿遇到了医学界大名鼎鼎的康裕建教授。

康教授是国家特聘专家,主要以重建创伤信号系统与修复心血管功能为重点突破目标,解决再生医学中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实现再生医学在临床的应用。十几年来,康裕建就做一件事,即专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领域的研究。

一次机缘巧合,杨铿结识了康裕建,并进行了深度交流。当听了康裕建描述3D生物打印的颠覆性创新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后,杨铿动心了。

3D生物打印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创新性,为此杨铿专门买了数本有关3D打印的书籍“恶补”专业知识,随后更加坚定了投资3D生物打印的决心和信心。

于是,2014年蓝光英诺成立。2015年年底,蓝光较为明确地提出“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擎驱动战略。

康教授目前担任蓝光英诺的首席科学家、首席执行官,旨在通过蓝光英诺这一平台将其多年来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成真正能造福于人类的医学技术。

“双+”合作模式的驱动

杨铿之所以能够和康裕建教授“一拍即合”,另一个深层次原因是杨铿一直对于新技术尤其是具有颠覆性、创新性且真正能实现技术转化的“黑科技”充满了兴趣。

事实上,杨铿20多岁在国企任职时便从事研发,那时就特别关注技术的应用性。在杨铿看来,早年一些科研机构以及大学里的专家、教授虽然沉浸于技术研究,但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高。

杨铿始终认为,科学家的技术研究一定要与应用转化相结合,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

也就是说,科学家一项创新技术、想法的转化,更需要资本的支持,技术+资本的结合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尤其是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其对技术研发创新非常执着,心无旁骛,更应得到资本的全力支持从而推动项目落地,创造价值 。

这一想法,以后也成为杨铿所独创的“技术+资本”、“科学家+企业家”的“双+”合作模式,即发挥企业家、科学家的各自优势,为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研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再借助资本的力量充分实现相关科研项目的技术转化。

有了蓝光发展在资本等方面的鼎力支持后,蓝光英诺的3D生物打印技术研发也不断获得进展。

2015年10月25日,蓝光英诺宣布,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获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创3D生物血管打印机成功问世。

2016年12月11日, 全球首创依托干细胞生物墨汁技术构建的3D生物打印血管成功植入恒河猴体内,实现血管再生。

目前蓝光英诺已建立了包括医疗影像云平台、生物墨汁、3D 生物打印机和打印后处理系统四大核心技术体系。

以此为支撑,蓝光英诺在2017年启动了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FDA临床试验申报,且根据FDA技术指导意见,完成了3D生物打印血管临床应用标准化,并在恒河猴3D生物打印血管在体实验成功并持续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大动物(猪)体内3D生物打印血管移植实验,目前相关实验进展顺利。

截至2018年6月底,蓝光英诺已提交专利申请145项(其中 41项已获授权),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7项,商标证书103 项。2018年上半年,蓝光英诺获得三项生物砖核心专利授权:用于生物打印的生物砖及其用途、使用生物砖制备构建体的方法、一种包含内皮细胞的生物砖及其用途。

3D生物打印的未来

“一起创造,勇于担当,共同分享”是蓝光人的企业文化。作为蓝光发展的掌舵者,杨铿将公司从最初的一家汽车零配件厂,发展成为一家市值过百亿的多产业布局上市公司,他深谙“共享共赢”的企业经营之道。

因此,蓝光发展在公司层面实施了股权激励,蓝光英诺包括康教授在内的核心科学家们同时也是英诺的股东,目的就是让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进一步激发旗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分享企业的每一个发展成果。

尽管不参与3D 生物打印具体项目的研发工作,但杨铿对于蓝光英诺所从事项目却有着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通俗地说,人的血管就如河道,当问题发生时往往是其中某一段出现老化或发生坏死。而不同于传统技术待血管发生问题时才被动应对,利用蓝光英诺的技术可提前预判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隐患,并将其中有问题部分更换成3D生物打印血管。

蓝光英诺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得到的血管,其结构和功能均与实验动物自身血管一致。

其原理实际上是通过蓝光英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生物打印系统,将从患者脂肪组织中提取的干细胞通过3D生物打印技术打印成为组织前体后植入体内,随后在体内微环境的诱导下,实现植入组织前体的分化,最终完成血管再生。

这种先进的医疗技术,显然意味着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市场空间。

对于蓝光英诺未来的商业模式,杨铿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出了多种方案。比如,届时蓝光可以与符合相关资质、条件的医院合作,采取分成模式进行3D打印血管的生产销售;或者由蓝光英诺输出设备、技术等,由医院从事3D打印血管的操作,公司收取相关专利费、技术费用等。

目前,3D生物打印血管项目已在恒河猴、大动物(猪)体内实验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可以想象,若该项目最终获得突破取得成果,未来将为全球数以亿计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杨铿表示,进入3D生物打印领域,不是想赚更多的钱、获更大的利,而是更想将这项创新技术真正应用在临床医疗领域,推动整个人类健康产业的发展。蓝光英诺将以推动人类健康长寿为使命,通过输出技术、输出标准、输出管理、输出模式,开创“以人为本”健康产业新模式。

这样的“生命蓝光”的确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张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