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81107101741YCuxdsGG81.jpg

国际经贸学者武雅斌: 进博会预示中国进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商灏 2018-11-7 10:18:09

商灏

中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转眼间,中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买遍全球”。

本周,全球的目光,密切关注着正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

这只是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并为全球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包”、开拓海外市场、寻求对华商业合作提供重要机会吗?

国际舆论认为,在趋于紧张的全球贸易态势之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进博会上有关中国持续改革开放,以及不断增长的进口消费市场的表态,将帮助世界消除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也将有利于全球出口商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更有舆论评价进博会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其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什么叫开创性意义?《华夏时报》就备受关注的7个问题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武雅斌教授,他表示,进博会预示中国进口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武雅斌教授是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中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也是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公共政策硕士。曾就职于国家商务部外贸司、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贸易与产业政策制定和国际贸易谈判工作,曾任浙江省义乌市副市长、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他与国内外专家合力编写的《进口贸易与中国实践》一书,11月7日在进博会上发布。据称商务部部长助理任鸿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等都对这本新书表示高度赞赏。据了解,该书是一次开拓性的有益探索。在国内外贸易理论研究和具体政策实践中,长期普遍存在重视出口、低估乃至忽视进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情况。该书不仅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进口贸易理论和进口管理政策,全面总结中国在进口贸易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实践经验,并采用模型模拟的方法,对中国未来的进口需求进行科学预测。

以下是武雅斌教授就7个问题给出的答案:

1.何谓顺应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

中国进口贸易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全球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产生重要作用,这正顺应了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近年来,部分国家出现“反全球化”的声音,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开放稳定发展。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措施,无疑为全球化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促进更多国家从全球化中获益,尤其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中国进口的发展,有助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进出口不平衡问题突出,外贸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健康发展不可持续,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低,进口产品规模相对较小。鉴于此,中国政府提升了进口的战略意义,出台了一系列扩大进口的贸易政策,明确提出将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力求通过实施积极加强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口的相关政策,促进中国企业和产业升级,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多元化需求。

进口贸易对于市场竞争、要素供给、消费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均有重要作用。扩大生产型中间品及部分高科技最终品的进口有助于增加国内优质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促进生产要素从引进、培育到释放的战略提升,为国内产业转型注入更多竞争,并从技术溢出效应中获益;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国内产业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的活力,逐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扩大消费品进口有利于增强国内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还可以成为各国妥善处理和解决与他国贸易摩擦乃至潜在冲突的手段之一。

2.何谓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全球价值链理论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们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具体而言,价值链贯穿于企业和相关生产者将产品或服务从概念设计到完成生产所进行的全部活动中,包括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分销、售后维护等。价值链打破了传统的连贯式生产过程,使得具有不同生产优势的国家可以集中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够受益于全球范围内优势资源的整合效果。

此外,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生产全球化整合的过程。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出现重大转型,传统的产业间分工逐步演变为产业内分工,进而延展细化为不同工序、增加值环节之间的分解,全球价值链模式成为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新方式。例如,很多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都是在美国和日本进行设计,但其精密的组件如半导体和显示屏则是在韩国或者中国台湾进行生产,最后在中国大陆进行组装,并在欧洲、美国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

当今世界超过三分之二的贸易以中间品而非最终品的形式进行。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主要途径,这一过程涉及大量中间品进口贸易,因此中间品贸易成为影响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和贸易效率的关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附加值分布极不平衡的现象也不容忽视。控制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生产者只能接受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口贸易及其结构的优化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转变被动地位的重要契机,采取科学合理的进口政策促进进口竞争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3.何谓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具体而言,扩大进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意味着进口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全方位优化;有利于促进贸易平衡和缓解贸易摩擦;体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国责任担当;反映了中国支持多边自由贸易的坚定态度。

总之,中国所追求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再单纯追求贸易的体量和规模,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扩大进口有利于补齐国内贸易转型升级的短板,丰富国内整体产品的供给,优化国内市场竞争格局,也会对国内同类产品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从供给端提升产品活力和竞争力,从世界角度看,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更多机会。

4.何谓“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中国外贸发展由此从“出口导向”往“扩大进口”的方向转变。政策供给的重点亦逐步转向,服务于积极扩大进口这一战略目标:一方面,提升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降低进口贸易的阻力;另一方面,创新进口展会等贸易促进方式,增强进口贸易的发展动力。

贸易便利化是指对国际贸易中收集、呈报、传送和处理货物运输相关数据时所涉及的活动、做法和手续进行简化和统一。自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增加进口”以来,全国上下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发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边境贸易基础设施与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新型贸易业态和平台发展等,已初见成效。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进口通关效率的大幅提升,2017年1至11月全国海关进口货物的通关时间为16.7小时,比2016年全年缩短33.6%;在月度压缩通关时间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实现的基础上,全年累计进口海关通关时间首次压缩超过三分之一。2018年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本年度要将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进出口监管证件再压减三分之一。为了持续改善进口贸易便利化条件,应在降低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优化进口通关流程、改善国内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努力减少外国企业出口产品至中国的障碍。

在创新进口展会等贸易促进方式方面,会展是贸易促进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会展的现交易这一传统功能正逐步弱化,而展示营销、信息传递、人员交流的作用日益突显。会展有助于带动贸易、投资、服务等领域的多方面深度融合,对拉动进口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在促进进口贸易的会展中,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可谓最大的重头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所言,“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作为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支持贸易自由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以及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以及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成为中国进口贸易实践的主要抓手,助力中国拓宽进口渠道,实现市场多元化,更进一步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并参与国际资源配置。

5.何谓助力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和投资壁垒不断加剧,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面临严峻考验。美国总统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与“再工业化”的政策导向,近期实现具有排他性质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等一系列举措,实则是对全球价值链的一种扭曲和阻断,注定将遭遇挫折。

在此形势下,对中国扩大进口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主动扩大进口,采取积极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将有力提升全球贸易自由化水平,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新需求、注入新动力。扩大进口的政策举措,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前全球发展失衡现象严重,各国收入差距突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鼓励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也为其他国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利益融合和分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6.何谓激发全球贸易新活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挑战。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更高水平开放,构建更加广泛的互利共赢新格局。创新推动贸易发展和增长,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将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各国应该消除关税壁垒,更加开放和顺畅的国际贸易才符合全球民众的根本利益。

近年来,全球贸易摩擦和投资保护主义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前景进一步蒙上阴影。必须重振国际投资这一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通过振兴投资激发国际贸易增长活力,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届进博会的召开,一定会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7.何谓中国市场对消费类商品进口有强劲需求和巨大潜力?

从产品的行业类型的角度看,能源类产品、农产品、机械产品及运输设备,还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需求量大并处于上升态势。

在能源类产品进口方面,就目前中国的形势来看,中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将继续提高。随着中国煤炭市场改革的深化和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外煤炭价格将进一步接轨,较低的国外煤炭价格将会导致煤炭进口量的持续增加。而天然气作为相对清洁的高效能源,随着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发展,对外依存度的增幅也会逐渐增加。

在农产品进口方面,由于农产品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影响人民福祉,因此采取一定政策对以食品和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加以限制和保护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中国中国各类粮食的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适当增加粮食进口的确有助于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中国中国目前仍处于技术相对落后的阶段,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对高新技术的进口需求大。一方面,高科技产品的进口可以直接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满足投资和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引进可以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从产品生产阶段的角度看,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的进口贸易均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目前世界超过三分之二的贸易是以中间品,而非最终品的形式进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中间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再用于出口或国内消费。这些中间品的进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的不断深化,对国外中间品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日益加深。有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可以让企业通过使用更好、更便宜或新颖的国外投入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国内消费者的福利。最终品是“中间产品”的相对概念,是一段时间内生产,在同期内不再加工的,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最终品的进口一般是用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内市场对消费类商品的进口有着强劲需求和巨大潜力。根据商务部数据,当前中国最终消费品进口仅占进口总量的5%,而世界范围内平均为20%左右。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 Willem Thorbecke的研究,中国人均消费品进口大约为36美元,不仅远远低于美国996美元的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不如中国的东盟国家198美元的水平。扩大消费品进口能够促进进口管理政策的完善,减少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带来的资源浪费。通过合理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既能够充分满足国内生活需求,有效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全社会福利水平,又可以极大地丰富市场供应,起到稳定市场价格的作用,在同时实现外贸平衡协调发展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不断满足。

责任编辑:秦岭 主编:商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