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0906112902Gb5BPmS1cy.jpeg

青海省互助县托养院“以产托养” 打造农村残疾人托养新模式

王晓慧 2019-9-6 11:27:45

本报记者 王晓慧 海东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其中,作为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一部分的托养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农村残疾人托养依然处于薄弱环接,农村残疾人托养机构依然面临着数量严重不足、条件相对简陋、专业人才有限等急需解决的难题。

就此,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曾建议,要加快发展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依托,托养中心为主体的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9月5日,中国残联携中国网、华夏时报等多家中央媒体从青海省西宁市区驱车前往海东市互助县台子乡下台村。据记者了解,互助县拥有汉、土、藏、回等12个民族,其中,是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为集中的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车子停在了一片平房的门口,房子周围几乎没有其他建筑物,只有成片的麦田。蓝天白云下,金灿灿的麦田十分壮观,给了人们一股希望与向上的力量。

这里就是记者早有耳闻的爱巢残疾人托养院,而它的创始人王海卫不光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同样是一名先天肢体残疾的残疾人。

残疾人为残疾人构筑温暖爱巢

今年38岁的王海卫,曾是互助县威远镇西街“残疾人之家”的一名专职委员,通过多年的入户调查后,他精准掌握了残疾人的需求,深感扶助残疾人就业创业是多么重要。

2015年,王海卫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学习了县残联宣传的一系列惠残政策后,他突然想为跟自己一样的残疾人做点什么。在详细了解到国家鼓励开办非营利性福利机构的政策后,他便向县残联提出了开办残疾人托养院的申请,县残联、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给了大力支持,王海卫用贷款、借转的20万元资金筹建了一家爱巢残疾人托养院,2015年10月,托养院正式投入运营。

据记者了解,托养院的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拥有床位数30张,设有阅览室、棋牌室、康复室,并配有洗衣房、餐厅、公共浴室等齐全的服务设施。机构内现有管理人员2名,服务人员6名。全日制托养持证残疾人15人,其中智力6人、肢残6人、精神2人、多重残疾1人。日间照料19人其中智力1人、精神1人、肢体4人、多重13人。

56岁的周大爷,在一众老人里面显得尤其突出,他精神矍铄且健谈。据记者了解,他在15岁时患有骨髓炎,此后由于无钱医治,病症愈发严重,最终造成腿部残疾。如今,他家里只有孤身一人,并无亲人在身边。

“我在家可没这么乐呵,一个人经常面对的是冷锅冷灶,在这里,吃住都是现成的而且不花钱,还有人陪着聊天,甚至,做点小活还能挣钱。多干也行,少干也行,想玩就玩一会儿,想转就转一会儿,感觉非常好。”周大爷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已在托养院住了小半年。

事是好事,但农村残疾人托养这好事难做,比如,运转资金就成了一大难题。

根据中国残联《“十三五”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计划》(残联发〔2016〕29号)要求,“十三五”期间,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阳光家园计划”项目以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方式开展,可向各级各类残疾人托养服务寄宿制机构、日间照料机构及能够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的机构组织购买托养服务。就此,托养机构可按照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每年每人(次)7200元;日间照料机构每年每人(次)3120元的标准获得资金补助。

然而,互助县残联的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人每月600元的托养补助远远不能满足托养院的各项正常开支。

为此,如何持续保证残疾人的优质生活,王海卫开始摸索残疾人托养院新的经营理念和思路。

打造托养院持续发展新模式

2016年,王海卫在互助县残联的帮助下,组织一批残疾人进行丧葬用品制作加工技艺的培训,并在互助县威远镇开设爱巢丧葬用品批发部,主要经营丧葬用品制作及销售。

当年年底,爱巢丧葬用品批发部增收10万余元,代销点的残疾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2000元。2018年,爱巢丧葬用品批发部还被授予青海省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

这一举措,一方面帮助托养残疾人提高了经济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另一方面托养残疾人通过制作丧葬用品实现了职业康复训练,同时,基本满足了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就业需求。

通过丧葬用品制作,不少托养对象的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劳动,他们找回了自尊和自信,树立了更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周大爷接受记者采访时,手里折的就是丧葬时用的“金元宝”,就凭这,被托养的残疾人每月便可收入800-1000元不等。

除此之外,2018年开始,托养院让一部分不会制作丧葬用品的托养对象,利用自己的耕地种植土豆等农作物,通过农疗,残疾人切身感受到了生活在托养院中的愉悦,同时,销售出去的农作物的可以贴补到托养院的日常开销中。

据记者了解,托养院外面的大片麦田便是他们的地盘,再过些时日,麦子将被收割。

托养加辅助性就业的模式,无疑满足了部分农村残疾人群体的需求,不过,残疾人走出家门进入社会,仍然是一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托养院一负责人表示,托养院将在现有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规范(试行)》实施,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细化服务内容,完善考核细则,以农村残疾人需求为导向,针对农村残疾人的特殊性、多样性、个别化服务需求,为农村残疾人开展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和康复技能训练,建立以机构为骨干的残疾人教育培训、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综合服务,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使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完善化,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安养、康复、生活为一体的托养服务。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