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1911052143079CwaXehtwZ.jpg

中国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显端倪

张茉楠 2019-11-5 22:06:21

张茉楠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与首届进博会相比,第二届进博会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质量更高,这凸显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前景投出的信任票。

当前,“逆全球化”潮流涌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给世界格局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走到十字路口,面对全球新态势,是选择对抗,还是选择合作?是“关门筑墙”,还是“敞开大门”?都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全面践行对外开放新战略:对外积极参与多边与双边、区域和诸边谈判;对内则通过实施自贸区战略、推动制度性创新进一步深化国内改革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新规则接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露端倪。

“中国市场”成为打造中国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今年G20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点承诺:一是进一步开放市场;二是主动扩大进口;三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四是全面实施平等待遇;五是大力推动经贸谈判。这五点已经兑现,中国用全面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世界的承诺。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势头乏力,长期经济停滞环境下一些国家的政策取向变为以争夺利益为重心。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危机前的2000-2007年,全球经济年均增速为3.5%,而危机后的2010-2018年,年均增速降为3.0%。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更是从2.6%降至2.0%。有效需求不足更是让“市场成为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靠开放的市场“勾住”全球投资者,也让中国发展前景被寄予希望。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改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显示,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相对有所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则相对降低,世界各国也随之开始重新审视这种关系。从经济体量上看,中国已跻身全球大国之列,但仍有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当前,中国经济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自主降低关税水平,努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大幅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大进口优质商品、优质服务以及高端要素在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在让中国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中国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增长迅速,正逐渐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远高于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幅较大,展现出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麦肯锡估计,到2025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将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制成品(中间制成品、资本品),其中包括汽车、建筑产品和机械等产品。近年来,中国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能力增长迅速,正逐渐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全球最大。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

“制度性开放”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核心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承诺,确立了以法律和规章为基础、透明和可预测、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高度接轨的对外贸易新体制,按期或提前完成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并在WT0减让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在货物贸易领域,中国的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加入WTO时的15.3%降至7.5%。近年来,中国又大幅降低了部分商品的进口关税。在服务贸易领域,加入WTO以来,中国不断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得到落实,市场准入大幅放宽。入世时,中国承诺开放9大类100个分部门,目前已在不同程度上开放到120多个部门,正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研发、电信、空运、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其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成员平均水平。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断顺应国际形势发展需求,以国际高标准、高水平为标杆,努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促进以竞争性政策为基础的规则体系建设,促使市场环境体现统一、公平、高效。近年来,中国以《外商投资法》、《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及《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为重点注重制度优化和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不仅确立了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制度,而且有力提升了政策的透明度与执行的一致性。中国通过一系列简政放权,增强透明度管理,以及外资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推动制度性改革持续深入。例如,将负面清单内投资总额10亿美元以下的外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政府,在全国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推动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1位,较去年的第46位大幅提升,连续第二年位列营商环境改善幅度全球排名前十。由此可见,由商品、要素流动型转变为规则、制度开放型,关键是对标国际贸易投资先进标准与做法,实施规则的帕累托改进,实现制度性创新。

自贸区战略是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路径

建设自由贸易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始终遵循贯穿着这样几个关键词,基本定位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根本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基本要求是可复制可推广。

回顾自贸区战略演进的路径,其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全局地位越发凸显。党的十七大报告将自由贸易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决定;十八大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十八大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都无一例外的强调了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强化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体制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逐步构筑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

挑战前所未有,机遇蕴藏其中。从内部来看,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忧,国家内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内部来看,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新旧动能转化压力加大,经济下行风险有所上升。

而从外部环境看,我们正遭遇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国际经贸规则变化正是全球经济秩序大调整大变革的突出体现。201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先后有CPTPP、EPA、USMCA,以及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l)等超大自贸协定签署。在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构建过程中显现的全方位覆盖、多元化领域、高质量高标准等特点,以及在原产地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数字贸易、环保劳动、竞争政策和国有企业等的变革趋势,对我国应对内外部变化形成全新挑战。

因此,利用自贸区战略平台,加快推动RCEP、中日韩自贸区协定、中欧BIT谈判尽早达成,并启动加入CPTPP、中欧FTA可行性研究。特别是RCEP、中日韩经济合作机制,CPTPP对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性需求更为紧迫。目前,我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另有13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中,正在研究的有8个。显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客观要求,加快自贸区升级战略,打造面向未来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也会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见习编辑:李茜楠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