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1108180403YfFTLsatnT.jpg

如何构建节约型现代经济体系? 专家建议“节流”和“开源”并重

张智 2020-11-9 09:48:53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当前,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我国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以应对风险,保障经济发展。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CMF联席主席、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表示,内循环是一个底线思维。

当前,在疫情冲击下,很多国家都会产生一些收敛政策,国家间的交流明显减少。但中国和美国的大国博弈却有着加剧的倾向。

在外部不确定、不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外部交易获取和技术面临的难度和成本都有可能上扬。

“有些领域,比如在技术和军工这些领域,我们要立军令状解决一些技术攻关问题,这是最底线的问题。”毛振华说。

在他看来,我们要用更高的战略性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由于资源的配置是一种资源交易,需要成本,因此,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坚持节约型经济发展

我国的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也是人口大国,按人均算资源并不多,比如,耕地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均比较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更加短缺。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意味着我国更需要节约型发展。要解决我国在高资源消耗,特别是在依赖进口资源消耗上下工夫,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社会阶段的浪费,现在从粮食收获到消费环节都有浪费,有些是因为技术不足,有些是消费观念的问题。”毛振华说。比如,中国餐饮浪费的量相当于4000万左右人口的口粮。

同时,生产资料的浪费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工业品单位能耗比较大,并且循环利用水平比较低。特别是燃料能源发展占比和全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比如钢铁,我们把矿石运进来,再把它简单地生产成钢铁出口,这样形成的消耗和污染都留在中国;但如果出现短缺和铁矿石的供给问题,我国的供给结构就会发生改变。

毛振华强调,节约型经济发展要“节流”和“开源”并重。首先解决节流的问题,实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建立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要对过度消费进行惩罚,这样有利于推动合理消费,这是节约资源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在他看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特定产业领域里还要有产业政策,要把开源和节流结合在一起,要把培育新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结合在一起。比如原油紧张,发展了资源替代型的新能源,新能源领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新能源的发展成本和传统的化石能源成本差不多。另外,应该用科技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比如煤制气、煤制油转化为新能源,通过科技进步把成本降下来对于补短板很有助益。

因此,要考虑建立一个适应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长效机制,要把当前短期的特定环境下的底线思维和中长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在一起,处理好促消费与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扩大内需促消费并不是浪费。

“加快对相关产业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对节能型的产业要重点支持。比如,政府要带头使用节能建筑、节能电器;要构建节约资源的社会氛围;要把政府的减税政策、产业政策等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并且能够行之有效去推动。”毛振华表示。

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张燕生看来,下一步要确立基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国内循环,这是双底线思维。

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下,共识就是下一步的中国发展要胸怀中华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节约型社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构建安全与发展、开放与自主、政府与市场、节约与浪费的双循环的基于节约的新的发展格局。

在他看来,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关键在于,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怎样能够提升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和宏观经济循环的效率,能够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高综合效率,推动我们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核心问题就是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涉及到下一步的动能转换、结构转换和模式转换,应当是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

同时,打造节约型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并且建设起基于节约的长效机制,这对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意义非常重大。

“下一步的国民经济循环,要打造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来着力打造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国民经济的循环如何能够节约能源和资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国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方面够探索出国民经济循环至关重要。”张燕生表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则认为,要实现节约型经济,需要将数字经济要再上一个台阶,消费领域更多向服务消费转型,同时,城市化要走一条不同的路径、走一种新型城市化的方向,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必不可少。

“数字经济本身也是符合节约型经济和双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线上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加速能够给节约型经济带来新的契机。当前,我国消费开始向服务业转型,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吃喝和买东西,特别是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人坐飞机去海外买奢侈品的热情逐渐消散,国内新式网络营销异军突起,从网红经济到社交媒体,越来越多企业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吸引力,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老百姓每年两万多亿人民币的境外消费可能会逐步转向到一些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娱乐、深度体验类的消费上。”邢自强表示。

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非化石能源也将持续攀升,包括风电、光伏等能源的增长,也将带来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契机。

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经营报》社长金碚看来,从当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到构建节约型社会,都是我国循环经济的一环。

“下一步,科技创新环境制度的改革,也就是怎么能够激励科学家在科学发现、工程师的技术发明和企业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把节约型经济的考量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我们下一步构建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着力点。”张燕生表示。

在他看来,确立节约型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要把推动节约型经济和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很好地结合到一起,要从开放的角度考虑能源、资源、粮食,也包括市场、运输的通道等,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配置。

此外,供给侧改革也会推动构建节约型经济的新模式。下一步,要确立节约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筑节约型经济建设的新的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要加快发展节约型经济驱动,驱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区域一体化的格局。还要把节约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展理念凸现出来,建立长效机制。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这个过程中,怎么能够发挥好监督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接下来应该发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