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11151748504ArGhJ75sH.jpg

产业脱贫奔小康:班彦村集体收入从0.5万增至25万,3年翻50倍

杨仕省 2020-11-15 19:10:29

本报记者 杨仕省 海东市摄影报道

“我们搬进了新家,开始了新生活,我儿子搞养殖,老伴儿刺盘绣,一家人年收入数万元,日子过得很好。”11月10日,《华夏时报》来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村民吕有荣的新家,81岁的他精神矍铄,说起搬迁变化依然有条不紊。

记者走进班彦村,看到这里是齐整划一的巷道、时尚的太阳能路灯,还有一座座黄色围墙、红色大门的庭院次第排开,硬化平整的乡村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的木栅栏里散发着野花香。或在房前屋后的角落处,或在文化广场上,一些老人晒着太阳、聊着家常,孩童们在一旁嬉戏玩乐,其乐融融。

“与昔日的穷山村相比,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这些曾长期困扰原班彦村村民的问题一去不复返了”。班彦村第一书记袁光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16年青海省将原处深山的老班彦村五社、六社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班彦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那里是一个传统的土族村落。

班彦村有8个社,共369户、1396人,其中五社、六社的129户、484人之前住在山头,贫困率高达56%。

2016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入户察看房型布局,询问施工进展。“当时路面还没硬化,总书记是踩着泥泞路进村与村民们亲切交谈,现在村民住进新村都快4年了。”袁光平说,班彦村129户村民实现了“搬出大山去,拥抱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搬进新房子

“你们从哪来的?”

“从北京来的。”

“北京来的记者离总书记近,你们见到总书记一定代我们问好,请他放心,我们在新家生活得很好。”村民吕有荣一遍又一遍向记者叮嘱。

在吕有荣的新居,记者看到,新居宽敞温馨,客厅里挂着3张习近平总书记与班彦村村民的合影照。“我们家于2016年从沙沟山搬到新居,如今外出、看病都很方便,但我最遗憾的是没有给总书记送上哈达。”他说。

1.jpg

“总书记来的时候,班彦村的易地搬迁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袁光平说,总书记十分关心搬迁房质量、新村基础设施及搬迁后村民生活,边看边问。

据记者了解,原班彦村五社和六社地处海拔2700米的大山深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6难”长期困扰着山上的村民。2016年,当地启动易地搬迁工程,搬出穷山窝的村民,而今依托民族特色发展养殖、盘绣、酩馏酒等产业,过上了幸福生活。

过去的班彦村,用水是最大的难题。“爷爷奶奶用木桶背水吃,父母用扁担挑水吃,现在这一辈人用驴驮水吃,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能吃上自来水。”村民吕有金直言。

现在,班彦村水、电、通信都方便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据了解,总书记当时去了村民吕有金的新居,翻看扶贫手册,详细了解村民搬迁后生产、务工、孩子上学等。“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好,保质保量让村民们搬入新居。”总书记当时语重心长地说。

“来来,各位记者先喝三杯酒,尝尝我家自酿的酒。”记者刚进村民吕有金的家,他就抱着一坛酒开始斟酒,土族人十分好客。“山上住的是土坯房,屋里烟熏火燎、黑咕隆咚,没像样的家具,在山上种着几块薄地,靠天吃饭,连饮水都困难,更不要说浇灌农田了。”吕有金直言。

但搬迁也不容易。“山下离山上太远,想种地不方便。”“祖祖辈辈住惯了山里,舍不得走”……袁永平和扶贫工作队走访摸排,为班彦村全村193户732名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那天,总书记在村里考察时说,移民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种有效方式。移民搬迁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建设。”袁光平说。

产业脱贫

乔迁新居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吕有荣回忆,以前家里勉强解决吃饭问题,但很缺钱。农闲时,村民们就到城里打工,一年能挣一千多元。搬到山下后,吕有荣的儿子申请到养殖项目,贷款40万元养殖,现有100多只羊、60多头牛,夏天还在家里开农家乐。2019年,吕有荣家被评为脱贫光荣户,领到的奖品是一辆价值1.9万元的农用三轮车。

据袁光平介绍,新村搬迁时,政府给每个农户修了猪舍,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养殖八眉猪,当年每户分得一头母猪,四头猪仔。

除了传统的养殖业,班彦村还探索发展特色产业。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做工精细,土族姑娘几乎人人都会盘绣。在班彦村盘绣园内,记者看到,10来个土族绣娘盘坐在地上,正专心致志地绣着,针引着线穿梭在棉布上,手下朵朵的太阳花很是逼真。“班彦村建了盘绣园,探索出‘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土族绣娘计件挣工资”。袁光平说。

土族绣娘传承人吕卓麻什姐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盘绣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希望把盘绣做大,卖到各地去”。“4天能绣完一幅太阳花,一幅卖50元,每天还有20元的生活补助。”据吕卓麻什姐介绍,如今,盘绣成为土族妇女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不过,“现在盘绣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对盘绣的兴趣并不大,都外出打工。因此我们必须要培训她们,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吕卓麻什姐坚定地说。

2.jpg

而袁光平透露,盘绣园是花了300万元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修建的,村里的妇女平均每人每年能有6000元收入,多的能挣两三万元。

除了养殖、盘绣,还有酩馏酒。

据悉,酩馏酒是土族用传统方法酿造的低度青稞酒,气味醇香,清爽甘润。“2018年,班彦新村建成了酩馏酒坊,带动村里的10户农民加入,推动传统的酩馏酒酿造产业化。”经营酩馏酒坊的吕有金说,他的酒坊每年能为村民增收3万元。

“当时总书记就强调,大家生活安顿下来,各项脱贫措施要跟上,把生产搞上去。”袁光平说,为了让搬下山的村民有事干、有钱赚,他们常年组织村民参加技术培训,学一技之长。

增收方面,班彦村还成立了肉驴养殖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班彦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英说,总书记考察时强调,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班彦村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2015年底,班彦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3户732人;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09元,脱了贫;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574元,向小康生活迈进。“村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仅0.5万元,2019年达到25万元,3年增长了50倍。”在采访时,袁光平向本报记者强调:“总书记鼓励我们基层扶贫干部和村民一起,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