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11181117053AX5anUpjg.jpg

集采后仿制药利润大幅“割肉”,CRO企业会否成为创新药时代新风口?

王瑜 于娜 2020-11-18 11:27:17

本报记者 王瑜 于娜  北京报道

近期,冠脉支架集采的“降价风暴”重创股市医药板块,却未能撼动其细分领域药物研发外包CRO。

自11月5日集采开标后,中证医药指数在4个交易日内下跌了6%,而其细分领域——药物研发外包CRO(合同研发组织)企业股价仍持续上涨。不仅是股价,近年来,中国CRO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业绩上看,CRO代表企业,如药明康德(SH:603259)、康龙化成(SZ:300759)、泰格医药(SZ:300347)和昭衍新药(SH:603127)都保持高速增长。

对此,CRO企业国信医药副总经理张岩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CRO属于高端人才密集型行业,中国CRO快速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才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集采进一步压缩仿制药企业利润的大背景下,各家药企纷纷加大研发力度。大型药企自建研发团队是否会挤占CRO企业的市场份额?CRO会否成为创新药时代的新风口?

高速增长的CRO们

上世纪80年代,医药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催生出CRO企业,这些企业为药企提供药物筛选、毒理实验、项目申报和临床试验等服务。

药物研发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且耗时长的研究工作,其研发质量及速度对于成功开发一款新药及其商业化运作至关重要。据Frost & Sullivan 报告指出,对于创新药物而言,一个设计优良并执行有效的临床试验计划能将上市时间平均缩短2年。因此,在全球新药研发成本高涨、新药审批制度日益严格、研发程度日益复杂的形势下,药企越来越倾向于将药物研发业务外包,以此加速新药的研发工作。正因为如此,CRO企业如同淘金热中卖铲子的人,能以较低风险享受医药产业发展的红利。

目前A股市场上,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和昭衍新药是中国CRO的代表。各家企业业绩在过去几年都高速增长。根据最新公布的三季报,也可看出即使在疫情之下,CRO企业也丝毫没有减速迹象。

其中,国内CRO规模最大的企业药明康德,提供从药物发现、开发到市场化的一体化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服务,业务覆盖全产业链。该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18.15亿,同比增长27.34%,净利润23.68亿,同比增长34.17%。

康龙化成同样为新药研发提供药物研发和生产一体化服务,但覆盖面不如药明康德广泛。公司前三季度营收35.86亿,同比增长36.53%,净利润7.89亿,同比增长140.28%。

而泰格医药则专注于新药研发中的临床试验领域,业务覆盖实验全过程。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23亿,同比增长13.27%,净利润13.18亿,同比增长149.57%。

昭衍新药则提供药物安全性评价服务,前三季度营收6.32亿,同比增长81.23%,净利润1.18亿,同比增长53.19%。

除了高速增长的业绩,国内创新药的发展前景也为CRO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根据 Frost & Sullivan 报告,我国CRO市场规模2011-2018年的年增长率超过20%,2018-2022 年均复合增长率20.4%左右,远高于全球同期10%的增速。

人才红利是核心

事实上,CRO行业在20世纪之初已经发展成熟。彼时随着全球化加强,这一模式在人才基础好、成本低的中国和印度得以复制。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均是在这段时间成立。在次贷危机之后,国际药企的外包研发需求涌入中国,才有了国内CRO爆发的局面。

而中国CRO之所以能够得以快速发展,张岩认为,其核心原因是具有人才红利优势。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达到了834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达63万人,每年新增高学历人才数量居全球第一。

另外,从人力成本来看,国内优质人才的薪资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根据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跨国的大型CRO企业InVentiv Health、ICON以及PRA三家企业2018年平均人工成本分别为97万元、55万元和55万元。而据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其公司研发人员收入分别为14.28万元和15.31万元。

大量低成本的优质人才使得中国CRO企业在研发成本上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与国际CRO公司竞争的重要砝码。

这从企业的境外收入便可见一斑。从2019年报显示,康龙化成境外收入占比87.28%,药明康德和药石科技境外收入占比分别为76.96%和72.81%,泰格医药境外收入占比43.07%。

随着医药集采的稳步推进,国内龙头药企更加重视创新药的研发,并且大多自建团队进行研发。如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2019年研发成本分别为38.96亿和20.41亿,研发人员分别达3442人和2147人,自研能力十分强大。

那么,这是否会挤占CRO企业的市场份额?针对这一问题,张岩告诉记者,药品研发环节链条长环节多,药企没有人力和技术包揽所有的研发工作。大型药企会将部分研发工作外包,而一些中小型药企会选择外包除了核心业务以外的研发工作。

在张岩看来,随着我国集采的大力推行,仿制药的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可以预见各大药企的研发需求将会持续提升。同时,国内药企与CRO企业的合作也会加强,而未来国内CRO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