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011201739375khhnvAPvP.jpg

五台打通社区助残“最后一公里” 托养中心建在家门口

王晓慧 2020-11-20 18:15:15

社区工作人员给一级肢体残疾人白长勇讲解手工丝带绣法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元,是连接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桥梁和纽带,同样是服务残健融合关键的“最后一公里”,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

在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回家”早已成为社区残疾人去托养服务中心的代名词。在这里他们三五成群,有的读书看报,有的练习书法,有的学习刺绣,忙得不亦乐乎。工作人员还会不时倒上一杯热茶,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能在这里享受免费的午餐和晚餐。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五台县西米市社区共有16个小区,3358户,13532口人,其中,残疾人68人,另外,周边附近还涉及155名肢体残疾人,52名听力残疾,25名视力残疾,21名智力残疾以及12名精神残疾等。为了更好把残疾人助残扶贫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五台县残联的领导下,由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具体实施了社区托养服务工作。

据记者了解,托养服务中心由社区党员、社会团体、卫生人员、爱心志愿者、残疾人监护人组成基层助残帮扶队伍,现有人员280多名。将工作重心下移,五台县西米市社区由此打通了助残脱贫的“最后一公里”。

家门口托养 幸福不迟到

据记者了解,西米市社区成立于2013年4月,服务管理着16个居民小区,面对几十口的残疾人,怎样才能做好残疾人工作,让他们像正常人一样享受蓝天白云和幸福生活?

2013年,西米市社区创办“残疾人阳光服务中心”,残疾人在这里获得了帮助、学到了技能、找到了工作,享受着“家”的温暖。走出来还需坐得下,西米市社区先后针对残疾人个人爱好,邀请运城等地的老师、专家举办手工制作培训班,并手把手地教这些残疾人学习“十字绣、丝带绣、钻石绣”等十几种手工制作,解决了6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西关的裴胜华和她的丈夫都是一级残疾,她们用一个月时间做好了4幅丝带绣成品,仅“红楼梦”、“十二金钗”就赚下了2万多元的收入。

2015年,西米市社区又创办了“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使入住的残疾人过上了残有所依、残有所乐、残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同年,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服务残疾人,成立了爱心团队,志愿者从20多人发展到480多人。他们定规定制,定人定户,包干到家,每月定期走访了解残疾人家庭的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精神状态。

社区里的锦绣苑小区有一位58岁的一级肢体残疾人叫史建华,她平时的一切生活靠爬行度日,社区很快给她送去了轮椅和拐杖,并指导她怎样运行轮椅的操作、双拐的使用和康复训练基本功。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给予了她很大的关心与帮助。通过托养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开导,解闷,谈心,又请来书法、绘画老师上门辅导,还通过每天教她从电视书画频道上学习,不到一年的时间,她的进步非常快。

西米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秀珍表示,社区里,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比如,同一个小区的76岁老干部李书新,儿子下岗在外地打工,两个女婿因车祸去世,不幸从床上掉下去,摔断了腿,生活中面临很大的困难。为此,每年春节前,社区爱心团队都会上门送温暖,帮助李书新老人打扫家,擦玻璃、洗衣、做饭、买米、买面等,老俩口十分感动。张秀珍回忆说,当时社区经费少,没有洗衣机,她就把脏衣服带到自己洗,晾干后再拿回老人家里。

如今,李书新老俩口逢人就说:“社区有这么多热心人,真是我们的福气。”

多彩文化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经过多年来的帮残助残,扶贫济困成了社区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工作,西米市社区为残疾人精心打造了一个温馨之家。不过,残疾人虽然身体的某些功能有缺失,但他们在精神上和健全人一样,需要文化的滋养。为此,在满足了残疾人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社区开始注重文化活动对残疾人进行精神帮扶,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丰富社区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此,社区专门成立了“文化活动组”,策划残疾人文化活动,经常性组织开展扑克、乒乓球、下象棋等比赛,为残疾人准备参赛礼品,每次比赛发动残疾人积极参与,努力培养残疾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2013年,社区还成立了一支聋哑人舞蹈队,组织舞蹈队走进广场、走进社区,扭起秧歌,跳起舞蹈,把快乐和幸福送到千家万户,也把充满阳光的生活带进千家万户。2014年这支队伍参加了全省残疾人文艺表演,获得三等奖。在2015年残疾人文化活动周展示会上,他们的作品受到了中残联的一致好评。

对于残疾人来说,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展示自己的风采,他们不仅感到高兴和自豪,更感到人生的快乐与自信。

2016年,在五台县老干部局的大力支持下,社区成立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分校”“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使社区600多位老人有了开心娱乐的活动场所,图书室、绘画室、康复室、娱乐室、活动休息室,他们在这里看书、读报、写字、画画、打牌、下棋等,享受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幸福晚年。

2017年,又创办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32个床位,有餐厅、休息室、活动室,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专业的大师傅,为社区所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了优质舒适的环境。一位无儿无女76岁的老人叫鲁双在,两位无亲无故的高金娥、白彦红,都长期入住在这里,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此后,社区又投资增加购置了按摩器、拉背器、练腿康复器、脊、颈椎训练器等健身训练器材,对周边的残疾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康复、就业、扶贫培训等服务工作,培训人员268人,就业人员156人。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居民的健康幸福指数,社区把所有65岁以上的600多位老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签订了家庭医生,每年给他们免费体检,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无法走出家门的,社区对接博爱医院上门服务,免费给他们送医送药,并送去健康资料36800余份,给婴幼儿发放营养包28900余份。

据记者了解,几年来,社区在省、市、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为残疾人办实事15960余次,慰问残疾人17280余次;为残疾人、特困户家庭捐衣物58900余件;为6名患白血病的残疾儿童争取了山西省红十字会的免费治疗;在五台县残联的大力支持下,为残疾人赠送轮椅26台,拐杖123副……并对接全国各地爱心志愿者为残疾家庭捐款达25万余元。

见习编辑:刘兴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