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成立近六年,由中国太保和安联集团共同组建而成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将从一家中外合资险企变身为中资险企。
近日,太保安联健康保险发布股权拟变更的公告,外资股东安联集团将出清所持全部22.949%的股权,中国太保和旗下太保寿险将分别受让安联集团持有的太保安联健康险公司8%和14.949%的股权。不过,该股权变更尚待中国银保监会审批。
若此次股权转让获批,中国太保持有太保安联健康保险85.051%股权,太保寿险则持股14.949%,安联集团将彻底退出。
资料显示,太保安联健康保险成立于2014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金10亿元。由中国太保和安联集团共同组建的专业健康险公司,中国太保持股为77.051%,安联集团持股为22.949%。
一边是国内“A+H”股大型上市保险集团,一边是世界领先的保险和金融服务集团,背靠实力雄厚的两大股东方,太保安联健康董事长孙培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表示:“在国家推动加快发展商业健康险的大背景下,公司将依托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各家子公司的庞大资源,发挥安联在国际健康险领域的专业技术优势,始终坚持保险产品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深耕商业健康保险领域。”
两家股东同样对太保安联健康寄予厚望,这从两次增资行为就可窥一斑。2018年5月,太保安联健康首轮定增获批,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长至17亿元。2019年9月,太保安联健康拟实施二度增资方案,注册资本将由17亿元增加至27亿元。不过,本轮增资尚未落地,安联集团已欲退出,这也意味着二度增资也将随股东变化而变化。
同样可能发生变化的还有太保安联健康的名称,按照行业惯例来看,太保安联健康或在完成监管审批后,摘除“安联”二字,剥离安联背景,以贴合其最新的股东背景结构。
事实上,在双方股东的支持下,太保安联健康已经结束了连续四年的亏损,于2019年实现首度盈利,实现净利润0.07亿元。其保险业务收入也达到46.76亿元,同比增长72%。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54.76亿元,同比增长42.89%,实现净利润0.72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亏损0.23亿元。
除了公司势头发展良好,健康险行业同样正处于风口。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2019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健康险业绩最为亮眼,财险公司健康险增速为47.7%,人身险公司健康险增速为27.6%,远高于其他险种增速。2020年前10月,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长达到16.6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安联集团缘何要退出?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太保安联成立6年来,2019年才开始略有盈利,可能未达到安联集团的预期。同时,安联集团在太保安联中持股比例不高,话语权不高,对于公司发展的影响力不足,可能也不符合安联集团对公司的发展定位与期望。另外,安联集团选择在此时出清太保安联健康险股权,也可以看成是逢高出货的投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批复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即是安联(中国),彼时,安联(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整合资源,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比较分散,将这些业务整合到一个总部下有利于形成合力,此外安联在全球有很多好的资源,现在还没有在中国完全发挥出来,控股公司未来将整合安联全球资源来推动中国业务的发展。
目前,安联集团分别持有中德安联人寿、京东安联财险、泰康保险51%、50%、3.9662%的股权。同时,还持有保险系基金公司国联安基金49%的股权。其在中国已经涵盖了所有核心业务,包括寿险、财险、健康险、信用险、资产管理和全球救援等。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相较于平安、太保等国内大型保险集团,安联在国内保险控股集团实力尚不显著,业务相对较少,安联就更关注自己持股比例更高、有控股权的保险公司。的确,2019年,安联(中国)就将中德安联人寿率先纳入年报合并范围,并表示在寿险外资控股限制放开的背景下,有意获取更多中德安联人寿股权。
此次退出太保安联也被外界看作是其整合资源的动作。“安联集团一直希望将中国业务板块整合到总部,并与其全球资源实现有效对接和集团内子公司一体化经营,以便整合资源,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此次安联集团退出太保安联股权,将有利于其在华业务板块和资源形成有效合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李文中说道。
而“太保系”细数接盘背后,则是该集团对健康养老发展战略的布局。今年8月,中国太保通过《2020-2025年大健康发展规划》,明确将其发展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提供商,太保集团正快速落地大健康战略布局,并表示将借助三大优势及市场化机制,使得大健康产业布局成为太保集团未来的新增长极,要通过“保险+服务”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态圈。全资控股太保安联健康或能加快其大健康产业愿景落地。
李文中亦表示,中国太保受让安联集团持有的太保安联股权后,进一步加强对健康险公司的控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集团各子公司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更好地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的大健康战略,抓住当前我国健康服务与保障需求高速增长的重要机遇。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