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郭怡琳 北京报道
93岁的文雨(化名)不到50岁就被多种心、肺慢病折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40余年。他向《华夏时报》坦言:“刚确诊慢阻肺时,国内没有啥药。大夫给开的全是进口药,贵得很,不好买。”因客观条件制约,疾病最佳控制期管理不良。从慢阻肺进展到呼衰,从而引发心衰、肾衰,文雨仅用了不到15年。
文雨的经历是众多慢阻肺患者的缩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发病逐年增多,已成为全球常见慢病。
对此,一位不具姓名的健康元高管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呼吸吸入剂一直被业内视为蓝海市场。技术难度高是国内哮喘和COPD(慢阻肺)吸入剂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种垄断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企业打破吸入剂技术壁垒,未来有望突出重围,加快进口产品的市场替代。”
12月10日晚,健康元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太太药业自研仿制药——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规格:2ml;1mg)取得NMPA《药品注册证书》。截至目前,健康元旗下已有4款吸入剂获批上市。这意味着,又一家国内企业全面进军吸入剂市场。
随着疫情的倒逼和科技进步,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吸入制剂赛道快速崛起,多个首仿品种获批上市。它们是否有望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从仿制井喷到原研发力,中国企业有多久的路要走?
吸入制剂需求庞大
文雨是湖南湘潭梅林人,离休干部。少时生活环境较差,因此不到50岁就被多种心、肺慢病折磨,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40余年。
《华夏时报》记者初见文雨时,他半倚在临终关怀单间床角,斜腻着身子,“触摸太阳”。三衰是文雨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客观条件制约,疾病最佳控制期管理不良,从慢阻肺进展到呼衰,从而引发心衰、肾衰,文雨仅用了不到15年。看着眼前神志清晰的老者,这个现实尤为残酷。
文雨介绍,由于“国内没有啥药”,进口药贵且不好买,“而且医保一分钱不给报销,全靠政协支持,政府关爱,缓解我的用药负担。我们老同志不好意思总这样,开始让人从国外买药”。
“再后来,国内一线城市买药方便很多,但进口吸入剂依然价高,普及度偏低。每年冬季回乡祭拜时,湖南农村没有暖气,所以我非常难过,完全依赖雾化度日。有一年,老家孩子淘气,弄没了我AZ的布地奈德混悬液,而整个湘潭都买不到。我喘不上来气,脸色很白,嘴唇很紫,心跳很快。当地医生就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给我做雾化,症状有缓解,可是太苦了,一天不敢喝白水,喘气都是苦味的。”文雨回忆道。
不同于口服制剂,吸入制剂通过肺部给药,直达病灶。其给药剂量低,起效时间快。文雨感受不到糖皮质激素吸入剂的味道。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吸入剂的治疗地位无可替代。《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治疗和预防全球策略(GOLD 2020)》建议:吸入糖皮质激素(ICS)作为预防COPD急性加重的一线用药。这一观点被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率已达533/10万人,慢性病死亡占比高达86.6%,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68/10万人,占比12.8%。
在我国居民慢病死因中,呼吸道疾病居第三位,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面对这一市场需求,上述健康元高管对记者表示:“呼吸科领域患病率攀升+需长期用药造就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出于一个医药企业的情怀,健康元希望为患者找到可以治愈疾病的技术,因此较早布局吸入制剂领域。”
国内药企抢食“蛋糕”
近一年来,市场需求驱动下,国内企业在吸入制剂市场快速崛起,多个首仿品种获批上市。
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其中男性患病率4.6%,女性患病率3.7%,患者总人数4570万(男性2570万,女性2000万)。2018年仅有28.8%的哮喘患者得到诊断,全国哮喘患者完全控制率仅为15.6%。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亡率为全球最高,高达36.7/10万。
此外,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哮喘用药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国内哮喘和COPD用药市场约170亿元,2012-2018年CAGR达14%。根据数据,2018年国内呼吸系统用药规模80.6亿元,按4倍放大,实际用药市场约322亿元,同比增长2.43%;而哮喘和COPD用药规模42.15亿元,放大后约169亿元,同比增长9.57%,其中哮喘和COPD市场预计分别为147亿元和22亿元。
面对庞大市场动力,健康元方面已有4款吸入剂仿制药获批上市。上述健康元高管告诉本报记者,“呼吸慢病市场虽然大,但吸入制剂仿制壁垒更高。因为吸入制剂属于药械结合产品,在制药工程技术上颇具挑战。研发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吸入药品处方、药物粒度和吸入装置设计,在审批阶段需要综合药品专利和吸入制剂一致性评价政策,在生产阶段需要考量产业化设备费用和微量精密灌装装配工艺等因素。”
即便如此,国内企业相继布局该领域产品研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十余家企业在吸入剂赛道有所作为。其中,包括健康元、恒瑞医药、正大天晴、长风药业、山东京卫、浙江仙琚、河北仁合益康、鲁南贝特、上药信谊、华润双鹤、北京海润德、南昌弘益、润生药业、四川普锐特、四川美大康华康等;在这些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正大天晴、健康元、恒瑞医药以及长风药业等。
吸入剂仿制市场一直被定位为“仿制药领域最高端、最难做的细分领域”。对此,上述健康元高管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制药企业起步较晚,但在产品价格上具备了一定优势;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在定位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国内获批产品均通过了药物一致性评价,即国家要求仿制药品要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目前国内医院的吸入制剂仍以进口为主,针对目前上市的几个国产品种,市场普遍认为优先上市者更有希望快速瓜分原研市场,且发展前景得到广泛看好。”
市场呈现“两分天下”
根据米内网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布地奈德吸入剂销售额超过80亿元,原研厂家阿斯利康市场份额超过95%。现阶段,国内样本医院吸入剂品牌以进口为主。
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葛兰素史克等呼吸巨头几乎垄断了国内吸入剂市场。2019年上半年上述三家企业占国内样本医院吸入剂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9.7%,国产品牌合计占比不足15%,其中恒瑞医药占比10.9%(以吸入麻醉为主),正大天晴占比达2.5%。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我国哮喘和COPD用药市场约170亿元。其中外企占比78%,吸入剂型占比67%。近年来,国内呼吸用药主要以进口为主,吸入制剂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
从全球市场来看,仍活跃着许多十亿美金以上的大单品,重磅品种大多是由三巨头葛兰素史克(GSK)、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贡献。
上述健康元高管表示:“吸入制剂是公司布局的重要领域。公司已储备多个吸入制剂在研产品,希望能够丰富现有产品类型,满足广大病患对吸入制剂的多样化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国外企业药物研发的周期通常是20年,接下来我们会尝试从仿制到创新,再到原研的突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