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129181619kGSXN3T8Fk.jpg

华夏时评:建设现代都市圈 打造新兴增长极

本报评论员 2021-1-29 18:40:25

2020年中国GDP增长破100万亿的事实,很快有了另外一种解读方式。

2020年,到目前的统计为止,全国已经有了23个万亿GDP城市,简单加总,就超过了100万亿总GDP的四分之一,甚至接近了三分之一。中心城市,都市圈,以及新兴的万亿GDP城市,正是撑起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根据陆续揭晓的各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目前已经有6座城市宣布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分别是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和济南,这个数字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而在2019年,“万亿俱乐部”城市的“会员”数还只是17个。

可以看一下这些城市的“入会”时间:2006年上海,2008年北京,2010年广州,2011年深圳、天津、苏州、重庆,2014年武汉、成都,2015年杭州,2016年南京、青岛,2017年无锡、长沙,2018年宁波、郑州,2019年佛山。虽然2020年总GDP全年同比增长不过2.3%,但万亿GDP城市从17到23的增长却显然更为突出。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GDP的增长,我们不再简单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是围绕着新兴城镇化的新格局来看待。“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构建新发展格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又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

要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供求动态均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越来越热闹的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将起到明显的核心作用——先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牵头,打通小堵点,完成小循环;然后再全国一盘棋,打通大堵点,实现大循环;最终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就是要形成一批新增长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这些万亿GDP城市形成的都市圈为抓手,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区域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除了形成一批新的增长极,还让中国的城市群具备了和全球大城市群一较高下的竞争力。在新增了合肥和南通之后,长三角的万亿GDP城市已经达到了8个,根据复旦大学吴波教授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的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在人口规模和地域面积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前五大城市群,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五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都不到一亿,地域面积也远小于长三角城市群。

这样的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群,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更是国际大循环的基础。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目标就是培育一个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而在国际大循环的开放领域,该规划提出了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等。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去年底曾经发表署名文章,详解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内涵及其实施路径。其中就阐述了,要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长极。

并且,刘鹤还进一步强调,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通过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围绕着阵容越来越大的万亿GDP城市,建设一批现代都市圈,这些都市圈,不仅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增长极,更是国际大循环的桥头堡。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