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212134046y5hFTKKXkN.jpg

江苏和安徽获批共建南京都市圈 南京将告别“最尴尬的省会城市”?

刘诗萌 2021-2-12 15:36:53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在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有一个特殊的菜市场。它跨越安徽、江苏两省,一半在丹阳镇,一半在南京江宁区,但在两边的菜价是一样的。住在附近的人来买菜,经常“一不小心”便跨越了省界。

由于地理位置在江苏省内偏西,三面被安徽包围,南京在网络上也被一些人戏称为“徽京”。在江苏省内,南京的光环也一度被苏锡常等工业大市所掩盖,“首位度不高”也成为外界对南京的刻板印象。

不过未来,南京有望告别“最尴尬的省会城市”的定位。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提出江苏、安徽两省将共同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

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规划》获批将有利于南京首位度的提升。都市圈的发展增加了南京作为中心城市的极化和扩散能力,更好发挥南京在长三角西北部地区的作用。

首位度逐步提升

2018年,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济南、青岛、厦门、沈阳、大连、哈尔滨、南京七座城市被点名”引领带动作用不够”。其中,《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专门提到“关于对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要求南京市充分发挥位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区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家将南京定位为特大城市的重大机遇,加快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

虽然被称为“最没存在感的省会”之一,但南京实际上从21世纪初就开始寻求扩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2001年,南京、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6座城市首度就南京都市圈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探讨,并制定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2003年这一规划得到了江苏省的批复。2007年,在“中国·南京重大投资项目洽谈会”上,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芜湖、淮安和巢湖签署了《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

由于2011年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居巢区改设为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都市圈内的8个城市又变为7个。2013年,南京都市圈第一届党政领导联席会议暨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召开,正式确定安徽宣城加入,南京都市圈扩大至8个城市。2018年底,南京都市圈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在南京召开,特邀常州市、溧阳市参加会议,2020年底溧阳市和金坛区正式成为新成员。由此,南京都市圈由此形成了“8+2”的城市格局。

在2018年被点名后,“提升首位度”更成为南京发展的重中之重。2019年,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南京市也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这一工作。从效果来看,如果以城市GDP占全省的比例来粗略计算首位度,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南京的首位度已经有所提升。过去三年,南京市GDP占全省的比例从2018年的13.85%增加到2019的14.08%,再到2020年的14.4%左右。虽然仍然不及传统工业大市苏州的19.7%,但也已经在逐步提高。

新的产业链分工将产生

发改委的复函中要求,《规划》实施要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助力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发展,为服务全国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具体事实上,江苏、安徽两省将共同推进规划实施,指导推动政策会商和项目对接。其中南京市及都市圈其他城市是南京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机制,共同编制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年度计划,谋划推进合作事项,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从此前南京都市圈的城市构成来看,江苏省内有3个城市和2个县(区),安徽省内有5个城市。由此可见,南京都市圈注定不会一味向东,往传统的苏锡常都市圈寻求突破,而是要立足于南京和周边的江苏、安徽省内几市的融合,在长三角西北部加强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

事实上,近几年在“最强风投城市”合肥的带动下,安徽省的工业经济增长在全国都非常亮眼。刘志彪认为,都市圈的发展同样有利于产业协同,便于在都市圈内部按照产业分工的要求安排产业链,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供应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未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在国内能够形成循环。所以在一个大都市圈的范围内形成产业链的空间安排,有利于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利于现代化。”他说。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