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议部署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央深改委会议也强调,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统筹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碳达峰表面上是约束碳排放强度问题,而本质是能源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事关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从本报记者查阅的多位代表委员拟提交的提案和建议内容来看,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近日表示,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加快碳中和进程,将进一步推动疫下世界经济绿色复苏。
作为中国光伏行业“大佬”,刘汉元在新能源领域深耕近20年。在他看来,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是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底气。过去十多年来,中国风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其中光伏发电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每千瓦时0.35元人民币,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实现零补贴的良性循环。
全国两会期间,刘汉元再次带来了关于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和优先上网政策方面的建议。在刘汉元看来,中国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应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
“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将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控时间提前,进一步展示中国的意志和决心,推动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扎实落地,同时倒逼国内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刘汉元说。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能源规划,助力碳中和。
在张天任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降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他建议,将储能产业纳入“十四五”能源规划,助力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也建议逐步试点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携5份提案参会,涉及金融创新赋能旅游产业、试点部署碳达峰碳中和、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等多个方面。其中,在试点部署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面,朱鼎健建议,试点地区和城市尽快明确制订节能减排和加大绿色清洁能源使用率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以及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目标。
在落地与推进方面,朱鼎健建议,选取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部署试点工作,尽快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进而为全国提供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和经验。
朱鼎健认为,还要加速构建全国碳市场体系,尽快将石化、建材、钢铁、造纸和民航等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企业纳入到全国碳交易市场中来。同时,建议在试点城市继续降低企业进入碳市场门槛,例如广东目前将控排企业设定为年排放量1万吨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深圳设定为年排放量三千吨以上的企业,试点地区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排放门槛,将更多企业纳入到碳交易市场,扩大控排范围。此外,在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可鼓励进一步创新,适时引入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工具。
此外,本报记者注意到,农工党中央在拟提交提案中建议,大力实施终端能源电气化,加快民用散煤、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等用煤替代,尽快降低煤炭消费占比。同时,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在“十四五”末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至20%及以上,2030年力争达到30%。
至此,“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两会前热议的话题。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