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305202233Jm8NDPHks5.jpg

6%目标背后: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

张智 2021-3-5 20:27:27

本报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6%!

今年的GDP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尘埃落定,最终定为6%以上。

与此同时,今年也有不少软性目标。长江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赵伟发现,除了GDP目标6%之外,今年CPI目标3%左右,赤字率3.2%,同时要求不再发行特别国债,并加大转移支付,财政直达资金常态化,规模2.8万亿,明显高于去年的1.7万亿。

“当前经济形势确实比较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但中国企业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很强,中国经济的韧劲很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强。因此,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实力、有底气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部长通道上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十四五”及第二个百年的起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为未来规划好了一条坦途——未来,我国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成果斐然

翻开2020年的成绩单,政府工作报告用 “过去一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来形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且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成果斐然。

这为实现今年目标任务和“十四五”规划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夯实了更厚实的基础。

据了解,为了保障经济企稳,我国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的基本盘。

赵伟介绍,2020年,我国实施了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同时,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同时,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时处置了一批重大金融风险隐患。

民生方面,优先稳就业保民生,让人民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

同时,2020年,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改善,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乡村振兴不断推进,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不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中国经济仍面临困难和挑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疫情防控仍有薄弱环节,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同时,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困难较多,稳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等。

信心十足

2021年,我国工作重点仍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按照报告起草人之一、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的说法,今年的目标综合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当前的经济恢复情况、基数影响,以及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今年的GDP预计目标不仅要考虑今年的情况,也要兼顾统筹考虑明后年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做到预期目标在年度之间不要忽高忽低,保持经济长期的平稳运行。

报告指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宏观政策要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不急转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完善,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

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考虑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在“紧政府、宽民生”方面,报告指出,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为市县基层惠企利民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难看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中央经济工作重心将进一步延伸至需求侧。”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则认为,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领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场景等新供给,会创造很多新需求。

事实上,按照计划,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100亿元,高于去年的60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 “两新一重”建设。在滕泰看来,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对供给侧、需求侧都是极大利好。

布局“十四五”

今年,中国“十四五”如何开局,无疑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十四五”期间,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促进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物价水平保持总体平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此外,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需求侧改革更强调内需规模的扩大,是‘十四五’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内循环的要求。双循环是在立足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强调内循环的重要性。”白明表示。

当前,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在国际上,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部分国家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让国际进程开始倒退。构建新发展格局,把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以国内市场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是“十四五”要重点破解的问题。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全面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仍要付出艰苦努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