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styles.chinatimes.net.cn/css/style2019/img/logo.png

光伏扶贫如何链接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用技术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大脑”

文梅 陈柯宇 2021-3-11 19:14:07

本报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陈柯宇 北京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科技创新,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也提出了建议:鼓励支持光伏农业技术创新和进一步加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图通过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加快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建设智慧“城市大脑”。

从农村到城市,从进步到发展,科技创新与进步是改善并调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设高效服务城市的重要保障。

光伏扶贫技术创新链接乡村振兴

赵皖平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近年来光伏扶贫为脱贫攻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光伏扶贫电站运营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即光伏硅晶板下方光照不足而且光照不均匀,破坏了农作物生长条件,限制了光伏扶贫电站的综合利用和效益提升。

针对这一不足,中国科大光学系刘文教授项目组研究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建立匀光型光伏农业系统。通过在两块常规光伏板中间插入一个特殊设计的压模玻璃板,实现对光的分束。这不仅能保证光伏发电系统下部的农作物有足够的光强进行光合作用,并且使得玻璃板下的直射阳光减弱而且光照均匀,这种光伏农业系统,可以为许多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更适宜的生长环境。2019-2020年,项目组已在安徽阜阳和宿州试验种植了洋姜与生姜,显著提高了产量。

另一个方案是建立光谱分光型光伏农业系统。采用光学干涉滤光技术先将适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波长挑选出,满足农作物生长,再将剩余的光能用于光伏或者光热发电,这可以彻底解决光伏农业中光伏发电与农作物争光的矛盾。该技术获得日内瓦发明展金奖、亚洲光伏协会科技成就奖,2016年入选Discovery拍摄的“智慧中国”纪录片,2017年获得了被誉为科技创新“奥斯卡”的美国R&D100大奖,2018年获得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年度创新奖。由多名院士组成的咨询评议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

据了解,全国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6.4GW,占地面积100多万亩。赵皖平指出,2016年以来,已经有一些小规模的农光互补项目试验与示范,但科技含量不高,都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效果,因此一直没有建立较大规模的光伏与农业“两不误”的试点示范。本项目将光伏农业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能成为未来高投入、高产出的一个新的农业模式,突破中国部分地方农业缺地、缺水的瓶颈。

为此,赵皖平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鼓励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继续深入开展光伏农业技术研究创新,并在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择优确定示范试点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的试验和筛选出的不同农作物品种,提出明确的科技创新要求和技术、经济指标。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示范规模,配套相应的鼓励支持政策,加快促进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促进光伏扶贫电站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发挥,加快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在全国乃至“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除了在农村地区利用技术创新加快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换,在城市,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已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成为现阶段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核心载体。

目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步迅速,例如新冠疫情爆发后,“云战疫”、“健康码”、“云监工”等成为危机应对的“利器”,有效提高了整体防控工作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有效性。据赵皖平介绍,这其中也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不少短板,如条块分割、信息孤岛、数字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需要努力克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因此,赵皖平提出五点建议。首先,进一步做好科技支撑,建设智慧“城市大脑”。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同步推进,与智慧城市社会场景紧密结合,提供更多实用性、接地气的服务。加快城市数字化应用软件开发,促进政府协同工作效率、优化城市资源统筹协同能力、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推动“城市大脑”等城市数字化运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交通、商务、教育、医疗等具体城市场景的结合,优化对城市整体运行状况的精准把控、科学分析、整体研判和协同指挥,打造智慧城市的“升级版”。

其次,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向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深度延伸。提高基层数据收集的范围、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赋能。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抓手,加强社区数字治理建设和重要的数据资源建设,夯实智慧社区硬件基础,加快部署基础通信网络、自助服务终端、视频监控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推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完善政府治理的数字化监督评价平台构建,倾听“数字回声”,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促进政务数据有效共享,提升协同治理能力。增强政府组织机构的联结互通、决策层与执行层的沟通互动,通过标准化政务平台、智能化政务系统、政务云数据中心等智慧政务体系建设,推动与人民生活、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政务服务,实现全流程、全环节、全领域“全程网办”,实现由政府部门“分头办”转向跨部门沟通“协同办”,由跑多个部门“外循环”变为数字并联“内循环”,通过数据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目前有部分省份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较高,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可通过总结先进地区的做法和成熟经验,以部分带动整体,加快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建设。

此外,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提升城市智慧能力。开展新型智慧城市中应对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研究,同时进行依托相对完善的大数据云平台进行应对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的开发实践,打破行业内及行业间的信息孤岛。制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标准,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为出发点构建智慧城市中新基建的内容体系,厘清新型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以此重构新型智慧城市的新基建试点。对可能产生预警及管控效应的行业或产业加大整合及扶持的力度,重点推动支持打破信息孤岛形成相应的统一大数据云平台。

他还建议,强化人才支撑,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再培训,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鼓励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和居民群众对智慧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率。根据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着眼未来现代化社区治理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强化人才服务、挖掘人才力量,探索建立基层信息化人才库,实现人才资源有效共享、综合利用。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