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距离正式上线时间不到3个月,备受关注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3月17日,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电子”)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采用了创新型的“双城”模式——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注册登记系统等均由恒生协助建设。
此前,2月26日至2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湖北省、上海市调研碳市场建设工作时,要求两省市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根据此前发布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目前已覆盖电力行业,其中2225家重点排放的电力企业被下达了碳排放配额。及至线上交易启动,便可正式开始交易碳配额。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全国的碳交易市场呈现地域、领域分割的状况,只有统一盘子的大市场,才能把碳排放配额的价值发现做到最高。
而在3月15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要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碳交易市场的前世今生
追溯以往,碳交易在中国的历史其实已经超过十年。2009年8月,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是中国国内首单自愿碳减排的交易。
2013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地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其中,北京、上海早在2008年就成立了地方碳排放权交易所,即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前述首单交易即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完成的。其他五地也在试点开展的过程中成立了各自的碳排放权交易所,除此以外,2016年,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获得了国家碳交易机构备案,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非试点地区首家、全国第八家碳交易机构。同一年,福建省也建立了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
在诸多省份中,湖北是在研究和探索碳排放交易方面起步较早、影响较大的一个。2010年7月,武汉就已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筹建国家碳交易中心试点,11月成立了国内首家碳减排联盟——武汉碳减排协会。随后,该协会起草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核查、报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是全国首个碳盘查地方标准。自2014年启动以来,湖北碳市场交易总开户数、市场参与人数、日均交易量、市场履约率等有效指标都排名前列。
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全国规模和业务量最大的碳交易所之一,也是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因此,2017年12月,经专家评审后,国家发改委决定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由湖北省牵头承建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由上海市承建全国碳交易系统平台。
政策越明确,交易越完善
三年后,恒生电子的文章给出了两个系统建设中更多的细节:注册登记系统一方面与排放报送系统对接,获取企业排放以及核查数据,为配额分配、履约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系统与交易系统及清算银行对接,提供碳资产的交易变更确权及资金的清结算服务。并且,还要通过对汇总数据的统一分析与管理,协助主管部门对碳市场进行统一的监管。而交易系统则需要满足竞价交易、协议转让、有偿竞买等主要交易模式,支持碳交易、CCER、用能权、排污权市场等多市场、多品种、多交易模式的灵活扩展。
不过在薛涛看来,从过去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来看,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基础是对企业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监管。“在二氧化碳没有被当作是污染物的情况下,如果企业在碳排放上违规了,以现在的手段未必能监测出来,就算监测出来也没什么大问题。这种情况会导致企业其实没有真正的动力去购买碳排放指标,多排就多排了。”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政策性市场,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将碳排放作为“环境负成本”进行监管,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会变为无根之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道,碳市场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节能减排和实体经济,不同于一般的金融市场。未来碳市场要健康发展,要保持政策持续性、稳定性,政策目标比较明确和清晰。
2020年10月,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透露,碳达峰行动有关工作将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各地方达峰行动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据悉,目前相关管控办法正在制定当中。
碳达峰、碳中和将纳入监督考核
而在3月15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也再次强调了要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场硬仗来打,要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要坚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从宏观基本面来看,当碳排放纳入生产成本,如果经济科技创新跟不上碳成本的增加,可能最终落地也会很困难。因此,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推动产业转型,攀登科技高峰。
已经到来的“十四五”显然将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首个关键起步期。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中央财经委会议也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做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工作。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