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507180140ltFnLtCFT4.jpg

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 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倒计时

刘诗萌 2021-5-7 20:26:02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五一”小长假结束后的首个交易日,曾经风靡一时的“碳中和”题材重新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

而这次上涨背后是有原因的。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产业数字化;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提到“碳达峰、碳中和”后,又一高级别会议首次提及减碳。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指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同时强调发展新能源,这当中不仅包括能源获取环节,还包括储能环节,值得市场重视。

高级别会议再次提及减碳

从2020年底开始的近半年时间中,“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高级别会议上的热词。

去年12月16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列入新一年的重点任务。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全国两会期间,“3060目标”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随后,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作为重要议题。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同时,会议还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几项重点工作: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等。

而此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科技创新、国企改革、金融风险、学区房等重点问题都提出了要求,其中也包括减碳这一方向。

概念股低迷近一月后回暖

据了解,6月底前将启动上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中交易中心将落地上海,碳配额等级系统将设在湖北武汉。

在政策面的催动下,低迷了近一个月的“碳中和”概念股也出现了回暖。5月6日,“碳中和”概念股走强,中钢国际涨停,华银电力接近涨停,深圳能源、巨化股份、中材节能等股票也出现了小幅上涨。

在此之前,曾经红极一时的碳中和板块已经沉寂了将近一个月时间。两会期间,南方电网等多家头部央企纷纷发布了“碳中和”方针或路线图,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令碳中和题材成为当时最大的热门,多只股票连续拉升。不过在短暂的爆炒后,3月底多家主力机构出逃,这一板块首次迎来大面积退潮。例如中材节能(603126.SH),作为3月份这一波行情的领头羊之一,曾经创出“七连板”的惊人走势,但在3月底触及高点14.19元后,开始回调和震荡,目前价格已经回归到10元以下。而另一只曾经走出“八连板”的股票顺博合金(002996.SZ)走势与之类似,也在3月底冲高至30元左右,而目前已回调到20元附近。

碳中和板块大起大落的走势也难免导致投资者的信心出现波动。不过多家机构表示,仍应该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概念。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王彦杰指出,单从整个“碳中和”短期对市场影响来说,核心还是宏观的大周期在起作用。“碳中和”和“碳达峰”政策的影响,应该是对绝大部分的行业是一个中长期的影响。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表示,主题策略方面“碳中和”强主题适宜“做短看长”。

全国碳交易市场加快进度

除了资本市场外,未来企业也有望从碳交易市场中获利。信达证券研报指出,2021年是中国碳资产扩张开启元年,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日趋成熟,碳排放权逐渐演化成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碳资产或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美国,特斯拉通过出售碳积分收入15.8亿美元,首次全年实现盈利的故事,令人们对碳交易市场充满了期待。不过,当前中国的全国性碳市场仍然在建设中,首批被纳入市场的仅有电力行业的2000余家公司,其他行业目前尚未被纳入。何时才能全面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让市场发挥配置碳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人们更为关心的话题。

维尔利集团总裁李月中4月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事减排的环保企业是否能够通过碳交易实现价值,核心问题还是要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产业政策如何落地。该企业3月初就与一家碳减排的核算专业机构签订了框架协议,准备对其建设的碳减排项目进行CCER开发。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日前透露,目前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将尽快发布登记交易结算相关规则,完成注册交易系统的进一步建设,组织做好配额分配运行测试,尽快启动上线交易。

而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估算,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上线后,碳价应不低于减排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2020年-2030年应为7美元(约合50元人民币)到15美元,2035年时大概上升至25美元,2050年应为115美元。当中国实现碳中和,也就是2060年时,本身排放量已经非常小,减排成本会进一步提升至超过300美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