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611174601sAGER7nlFN.jpg

​眼疾模糊了世界 他却点亮心灯

王晓慧 2021-6-11 19:07:32

杨旭明在展示他自制的切糕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阿力得尔苏木,有一家叫“杨家豆包店”的店铺。每天一大早,随着豆包店内热腾腾的粘豆包出锅,满屋飘香,门外,等待买豆包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58岁的店主杨旭明是阿力得尔苏木混都冷嘎查的村民,谁也看不出来,动作娴熟、戴着厚厚镜片的杨旭明是一名视力四级的残疾人,靠着做豆包,杨旭明夫妇年均收入10万余元。同时,经过多年的打拼,夫妻俩买了轿车,住上了楼房。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自己实现了小康生活,还总想着如何能够带动身边的百姓也富起来。

“目前算是淡季,我们夫妻俩就可以忙得过来,9月份开始进入旺季,到时候我们就会雇一些人来帮忙。”杨旭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们会优先选择低收入家庭的残疾人。

近年来,随着豆包生意的兴旺,经营门面不断扩大升级,在豆包经营旺季,杨旭明总是要雇用本地劳动力,教授他人手艺,与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远走他乡谋求创业

1963年3月,杨旭明出生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的阿力得尔苏木,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孩子,杨旭明被父母寄予了全部的希望。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旭明的眼睛总是模模糊糊看不清,直到小学五年级,他就已基本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了。当时,家中的经济条件很差,根本配不起眼镜,为此,杨旭明向一长辈借了一副眼镜,勉强上学。直到初中,家里卖了一头猪,父母拿着到手的100多元钱,为杨旭明配了一副眼镜,眼镜度数是1200度,已是当年当地眼镜店能配出的最高度数。

即便如此,杨旭明依然看不清黑板,无奈之下,他选择了离开学校,回家种地挣工分。然而,由于视力的原因,他根本分不清垄、看不清苗。

“由于视力原因,大家都以为我架子大,不跟人打招呼,其实,即便是从对面走过,我也看不清谁是谁。”杨旭明告诉记者,此后,他也曾找医生看过眼睛,但是,医生明确表示,他属于先天性眼疾,当时的医学水平无法治疗。

据记者了解,杨旭明家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大,为了不给大家增添负担,他就那么在家里摸索着度日,直到结婚生子。

1998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洪水,导致杨旭明一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被毁掉,杨旭明决定改变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他带着妻子和年龄尚小的三个孩子奔赴乌兰浩特,用长辈传授的切糕手艺开启了创业之路。

妻子是个聪明能干的人,很支持丈夫的决定,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夫妇俩来到乌兰浩特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

“那时候,我俩手里就有东拼西凑的100元,用于买原材料,剩下的全靠我家老杨,我们家老杨的视力不行,但传统切糕手艺掌握得不错,为了多卖点热乎的切糕,我们凌晨12点就起来做,4点去早市上卖。”杨旭明的妻子说,夫妻俩一同奋斗,“杨家切糕”就这样“问世”了。

不过,由于视力的原因,杨旭明在做糕的过程中经常受伤,有时候去拿暖壶,却因看不清而将暖壶打倒,一壶开水都浇在了脚面上,顿时起了大泡,如今还落有伤疤。而这样的伤疤,杨旭明的身上还有很多。

即便如此,干一行爱一行。杨旭明在切糕制作上认真钻研,并且挑选绿色安全的原材料,同时他也看到了豆包的市场潜力,开始研发粘豆包等相关产品,果然销量直线上升,夫妻俩已经应付不来市场供需,于是把弟弟妹妹接过来帮忙。

经过一段时间,弟弟妹妹决定单立门户,自行创业,杨旭明并没有阻拦,而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短短几年,夫妻俩培育、鼓励、帮助创业的人超过了10人。

“阿力得尔苏木旺客来蛋糕店的老板常双就是我的徒弟,看着这些年轻人创业发展得这么好,我也很自豪。”说到这里,杨旭明忍不住笑了。

荣归故里返乡置业

生意做得顺风顺水,但是,杨旭明一直心系家乡。

杨旭明说,“我是农村人,我的根在农村,我既然能在城市带动这么多年轻人发展,回家也可以”。

2016年,杨旭明在乌兰浩特的房子被占用,借此机会,在18年后,杨旭明夫妇回到了老家阿力得尔苏木,他们在苏木本街中心买了一块地,建立了标准化加工厂。苏木残联为了鼓励残疾人创业,2017年,为杨旭明申请了5000元的创业补助金。

如今,杨旭明传统手艺的切糕生意红火,杨家粘豆包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成为了阿力得尔苏木家喻户晓的特色商品,切糕、豆包都卖到桃合木、乌兰毛都、大石寨等周边乡镇。

“这是淘米池,把玉米和黄米按一定比例在这里混合淘米,这是加工机器,把淘好的米倒入加工成面粉,用开水和面后在发面炕醒发6到8个小时,这是蒸箱,蒸好的切糕放到冷藏室冷冻1到2个小时,最后将包装好的切糕送到顾客手中。”杨旭明向记者介绍他的食品生产车间时,不忘仔细讲述每一道制作工序。

据记者了解,杨旭明家的豆包和切糕都精选绿色、优质的黄米、玉米、红豆等原材料,经过严格、安全、精湛的工序出来的“金疙瘩”让杨旭明在家乡出了名。

“旺季的时候,每天的销售量最高能达到五千元。”杨旭明称,虽身残,但自强。

其实,就在十几年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杨旭明的眼睛一度可以通过手术恢复视力,但是,当时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家中条件不允许,如今,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经济条件也宽裕了,杨旭明却由于患上了二型糖尿病以及年龄的原因无法再进行手术,而这,也成了杨旭明此生最大的遗憾。

不过,值得杨旭明欣慰的是,他用大半辈子的努力获得了家乡人民的肯定和信赖,完成了抚育儿女的心愿。

“今年我打算再招几个贫困人员,特别是像我一样有残疾,但是有理想、踏实、持之以恒的人,我不仅可以传授手艺,而且还可以提供厂房,以我最大的能力去帮助想创业的贫困群众。”杨旭明称。

杨旭明不仅以精湛的手艺“蒸”出了一条致富路,同时,为残疾人就业、创业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