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0925111740qFR6nrTUCH.jpg

公益组织点亮乡村教育振兴

陈柯宇 2021-9-25 12:42:24

本报记者 陈柯宇 文梅 北京报道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局部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重要支点,但其中乡村教师仍面临专业发展不均衡、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值得关注。

桂馨公益基金会“南怀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负责人易少华从事乡村教师支持活动已有6年时间,他对《华夏时报》记者说道,目前乡村教师虽然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差距较大。

近5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奖补资金207.74亿元,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近130万名教师。面对政策上的扶持与倡导,易少华认为,乡村振兴政策的出台对于支持乡村教师项目的筹款、传播有很大推进作用,但具体到乡村教育的发展问题上,政策的改变并没有使实际工作产生巨大变化,毕竟,教育问题的解决是个漫长的过程。

乡村教师教育理念依旧落后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乡村教师290多万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35岁以下乡村教师占43.4%,本科以上学历占51.6%,中级以上职称占44.7%。乡村教师队伍的年轻力量正不断注入,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教育蓝皮书(2018)》指出,近年来,虽然高等教育的整体普及率在增加,但城乡学生在高校入学率上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这与易少华的感受不谋而合,“你可以感受到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能力都在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在不断更新,但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却越来越大。”

易少华所在的桂馨基金会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关注中国发展中地区基础教育,他所负责的“南怀瑾乡村教师计划”(下称“南师计划”),是由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生前捐资发起,通过每两年一届评奖的方式给予乡村教师支持。

根据多年的调研情况,易少华认为,城乡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巨大差距。“拿小学生的科学课教学来看,很多乡村教师仍然采用‘读课本’的方式进行教学,至多是老师做一下示范试验,考核方式仍以填空题、判断题这些‘死记硬背式’试题为主。然而科学课最强调的实际是‘探究’的理念,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里,学生们也许会用半个月的时间每天观测月亮,去探索和感受月相的变化,最后再通过与生活相连的情景化方式加以考核,最终目的是提高科学素养而不是考察记住多少知识。这在乡村仍难以实现。”易少华说道。

而这背后,是整个乡村教师队伍的普遍困境。在易少华看来,多年的实践经验让他感受到,大学的师范教育与实际教学存在“脱节”,由于乡村教师人手不足,教师在去到地方时,基本是哪个学科不足就去教哪个学科,有时所教与老师本身所学相差甚大。

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乡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人降为330.45万人。短短三年内,乡村教师流失人数达142.5万,流失率达30%。面对乡村教师严重缺乏、流失率高的现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包括有机会获得编制、提高工资水平等。然而现状却是好的师资仍难以抵达大山深处。即使有了新的乡村教师力量注入,“一部分人为了获得编制而待满三年就走,真正热爱这份事业并愿意留下来的仍是少数。”易少华说道。

公益组织为教育振兴提供动力

尽管如此,并不是没有人选择真正留下来。易少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愿意留下来的,都是对教育事业有情怀的教师。他会真心认可这份职业,有专业追求。实际上,乡村教师自有智慧。”

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猴打棒”是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集舞蹈、击棒技巧与唢呐伴奏为一体,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六拨子村小学的李中华校长是唢呐世家,祖祖辈辈都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

基于对兴趣的热爱和对传承艺术的考量,李校长在校内成立了一个唢呐社团,培养小学生对唢呐和“猴打棒”的爱好。从2008年至今,已有700多人参与过这个社团,李中华也成为了青龙县唢呐非遗传承人,他带着孩子们现身在秦皇岛市的各大活动和艺术节现场。

正因为这项特色教学内容,本来计划会被“撤点并校”的六拨子小学得以保留,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同时在课间操耍一套“猴打棒”。

据易少华介绍,像李校长这样基于自身热爱开拓出一条新路并不容易,从资金支持、获得家长认可到学校老师的配合参与,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很多老师的努力都超出了工作本身的要求。

而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要么教师本人是校长,要么教师的教学策略得到了校长的支持。易少华总结道:“只靠教师本人的热爱或校长的支持仍旧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开放的外部环境,让老师的更多创意有发挥的空间。”

有想法有特点的乡村教师难以凸显的另一个因素在于教师评价体系。多年的走访经验让易少华开始反省,到底什么才是更接近教育本质的教师评价,如果只用职称、奖状等量化指标去评价是否过于单一。基于此种考量,“南师计划”的评奖标准也进行了调整。“之前是基于对乡村教师的尊重、敬业精神这些给予颁奖和扶持,是一种‘关爱’的角度,但2012年后,‘知行合一’‘融合创新’被加入评选标准。”易少华说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在谈及乡村教育问题时曾说道,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易少华认为,“作为公益组织,我们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就是试图找到更能体现乡村教师智慧的评价标准,更能反映教育本质的教学方法,真正去鼓励一些好老师的成长。”

见习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