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11015181349K1GDxBTxd5.png

生物多样性基金来了:中国承诺出资15亿,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

刘诗萌 2021-10-15 21:35:17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1年夏天,十几头云南大象的北上迁徙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原本栖息在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走出昆明,穿越500多公里,最远进入了昆明市区。其间它们踩坏了不少庄稼农田,偷吃了许多谷物、水果,甚至有小象因误吃酒糟而醉酒。但一路上,当地政府和机构不仅没有人为伤害大象,还发布交通管制疏散人群,准备食物作为引导,为象群的迁徙提供便利。

“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中国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时表示。他提出,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呼吁并欢迎各方为基金出资。

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还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5亿生物多样性基金成立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原本应于2020年10月召开的COP15推迟到了今年10月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昆明召开。而这次会议恰好又赶上缔约方大会制定十年目标的重要节点——2010年的COP10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0项“爱知目标”,包括降低栖息地流失率、鱼群可持续经营管理、防止有害污染、保护全球一定比例的陆地和海洋、防止物种灭绝以及增加保护大自然的资金等。不过,2020年9月发布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报告指出,过去十年间,这20项目标“没有一项完全实现”。

作为COP15的主办方,中国将在制定新的10年保护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实施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对不少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已经取得显著的效果。《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中国大熊猫、朱鹮、亚洲象、藏羚羊等多种濒危野生动物持续下降态势基本扭转并实现恢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发现之初的7只增长至目前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5000只,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80头增加到目前的300头左右,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五群35只。

而设立15亿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的诚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中国宣布发起成立这一基金意义重大,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将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所助理研究员孙天舒撰文指出,与针对国内生物多样性工作财政资金相比,15亿不算多,尤其考虑该资金应供多年使用。但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的东道国举措,15亿元人民币的出资承诺又是丰厚,甚至超出预期的。同此前几届生物多样性大会东道国德国、日本、韩国相比,中国出资最为丰厚。

不过,这不代表中国将成为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唯一出资方。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强调,这个基金不可能只指望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应承担相应责任,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使生物多样性目标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才能保障各项行动的落实。

将构建双碳“1+N”政策体系

与此同时,中国还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另一项举措,即为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息息相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原首席专家张风春撰文指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物种的丰富度、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物候、光合作用等会产生深刻影响,并增加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物种灭绝的风险。例如,由于气温升高,北半球部分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呈现北移趋势。

因此,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将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第一期装机容量约1亿千瓦的项目已于近期有序开工。

2020年9月,他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演讲时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中国贡献。而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并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为推动“3060目标”,中国成立了高规格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于5月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综合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发改委发言人孟玮近期的公开表态,发改委承担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正在该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文件,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谋划金融、价格、财税、土地、政府采购、标准等保障方案,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7月在公开演讲中也表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涉及到碳达峰、碳中和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将很快发布。“1+N”政策体系将完善财政、税收、价格等鼓励性经济政策,明确经济政策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引导资金、技术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