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浩仪 葛爱峰 深圳报道
一个“地下造城”的时代正悄然来临。
11月19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0-2035年)(草案)》(下称《规划》草案),深圳2035年将在45个重点片区建“地下城”。
按照《规划》草案,这45个地下空间重点开放地区同步实施以城市公共中心、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利用,实现绿地、市政、商业等设施的功能复合,地下停车、轨道交通、立体步行网络等互联互通。同时,鼓励引入自然光和自然通风,提供无障碍措施,增加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地下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上与地下开发建设的协调和谐性。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深圳而言,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一直都是其拓展城市空间、疏解部分城市功能的途径,这一方面深圳可以说是走在前列的。从整体来看,深圳的地下空间利用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建设“地下深圳”已成为未来深圳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和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彭坚向本报记者表示:“地下空间供给的持续增加,一是需要严格保障安全的基本前提,要有千年大计思维;二是需要与城市本身的需求增长节奏相匹配,特别需要注重快速供给过程中的功能和体验差异化的问题;三是要注重持续总结提升和动态创新。”
深圳将在45个重点片区“地下造城”
作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的专项支撑,《规划》草案为深圳全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重要管理依据,涵盖目标与策略、平面与竖向管控、开发布局指引、设施分类指引、防灾减灾和实施保障措施。
对于深圳地下空间开发布局,《规划》草案作出了指引:依托“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中心体系、轨道交通枢纽分级等,划定45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包括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站枢纽、深圳北站枢纽、光明科学城枢纽、深圳东站枢纽、梅林关枢纽、龙岗大运枢纽、龙城广场枢纽、坪山站枢纽等片区。
在这些片区,地下空间开发强调推动同步实施以城市公共中心、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进行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利用,实现绿地、市政、商业等设施的功能复合,地下停车、轨道交通、立体步行网络等互联互通。同时,鼓励引入自然光和自然通风,提供无障碍措施,增加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地下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
如此看来,深圳未来地下空间将主要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中心进行建设布局。彭坚认为:“这意味着地下商业等公共空间供给将大幅增加,类型更加复合多元,地上地下空间将通过一体化设计和一体化打造,产生更多与单一地上空间完全不同的体验场景。未来地下空间除了商业、公共活动中心功能以外,还会随着居民、产业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容纳更多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高端服务、安全防灾功能等。”
那么,深圳未来在地下空间利用方面,有哪些重点挖掘的方向?《规划》草案提出,可以适度将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布局在地下。在地下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鼓励现状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以原址扩建的方式利用地下空间,补充完善和整合设施功能。在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可结合城市公共中心和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地区的地上地下空间功能,适度将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布局在地下。
在地下空间一般开发地区,可围绕轨道交通车站适度建设满足基层公共服务需求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设施,补充完善社区公共设施缺口。
在地下停车设施方面,将逐步推动停车设施的地下化、立体化、共享化和智慧化建设。规划社会停车场可借邻近用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契机,推动地下化和一体化建设。可适度通过地下空间挖潜增加老旧小区、医院等停车供给。鼓励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地下停车的整体开发、互联互通和智慧共享。
另外,在满足设施功能布局、消防、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水质净化厂、雨水调蓄池、变电站、给排水泵站、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垃圾转运站等设施可采用地下建设模式。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专家介绍,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中心,深圳将构塑集约高效的“站城一体”立体城市空间格局,因地制宜、有序引导地下停车场、商业、体育、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市政厂站等设施建设。同时,构建地下地面设施功能互补的城市灾害综合防御系统;探索岩洞综合利用、地下智慧物流系统、地下科学实验室、碳捕捉、地下医疗等前沿领域。
树立“立体城市”标杆
实际上,自2000年开始,随着深圳地铁工程的全面启动,地下空间的价值也日益显现。
早在2008年,深圳就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地下空间利用的规章——《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并伴随这个办法出台了相关的规划标准、建筑设计规则、轨道用地预控、用地出让、溶剂管理、总设计师制度等。
后来,为了优化空间结构,打造立体城市,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范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动治理模式向精细化转变的需要。深圳市司法局会同市规自局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和论证的基础上,对《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起草了《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该办法涵盖了地下空间规划管理、用地管理、建设管理和使用管理等开发建设全链条。
一路走来,深圳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人均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率在全国排名第二,其地下空间开发具有创新强、难度大、标杆项目多等特征,比如福田高铁站、丰盛汀、布吉水质净化厂、前海枢纽、连城新天地等项目在全国均有示范意义。
根据深圳地铁官网的信息显示,会购商业街(连城新天地一期)项目已成为目前国内经营面积最大、经营较为成功的地铁地下空间典型案例。会购商业街与会展中心物业区、岗会商业街、市民中心商业项目等,形成了面积共约4.7万平米“地下一座城”,构成了福田CBD最大的商业矩阵。
对于未来深圳地下空间利用的探索,宋丁表示,伴随着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断发展,地下空间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战场,未来将打造智慧城市地下空间联络通道,让地下空间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一环。同时,除了用于地铁、管线、城市快速路小型隧道以外,未来会逐步将城市地上交通、管线设施移到地下。
彭坚认为,地下空间开发将推动城市由水平格局向垂直格局生长,形成更加立体、更高能级的超大城市承载力,给城市交通流、业务流等各方面带来可以说是根本性的优化或再造要求。
同时,地下空间开发也是一种对土地的再利用。彭坚进一步指出:“地下空间供给的持续增加,一是需要严格保障安全的基本前提,要有千年大计思维;二是需要与城市本身的需求增长节奏相匹配,特别需要注重快速供给过程中的功能和体验差异化的问题;三是要注重持续总结提升和动态创新。”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