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陶炜 南京报道
新年伊始,随着占地面积约130亩的蓝晶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生产线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开工建设,可降解塑料规模化生产的赛道上又加入了新的竞争者。
随着近两年环保政策的密集落地,可降解塑料的市场空间豁然打开。
“国内从2018年宣布禁止废塑料进口,并于2020年出台了新的限塑令,这开始推动国内外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国内规划到2025年分三步逐渐扩大对普通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限制,这将带来千万吨级的可降解替代空间。”东方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倪吉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近两年来,PBAT和PLA均有大幅扩产,如今PHA也通过实现大幅降低成本的方式加入可降解塑料的赛道。“长期来看,PHA/PLA/PBAT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但随着PHA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成本大幅降低之后,未来预期市场会远超PLA和PBAT。”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李腾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内最大PHA生产线落地江苏
2022年新年伊始,占地130亩的蓝晶生物可降解塑料PHA生产线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开工建设。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PHA生产线,设计年产能2.5万吨,而此前国内的PHA生产线均为千吨级。
所谓PHA,是聚羟基脂肪酸酯的英文简称,是天然微生物合成的一种新材料,拥有不亚于传统石化塑料的性能,在所有自然环境中都能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此外,PHA由微生物发酵生产,所用生产原料为植物油、糖类等可再生碳源,因此它几乎不依赖化石资源,不会带来额外的碳排放,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
“全球每年产生的塑料垃圾接近3亿吨,近80%的被填埋或者直接进入自然环境,不到10%的塑料被回收,给土壤治理、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的伤害。PHA性能出色,在自然环境乃至海洋环境中可以自发降解,但是PHA相关的菌株研发、工艺研发是国际难题,全球活跃的生产厂商不过3家,有效产能不到万吨。如果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将是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中平资本合伙人吴斌向《华夏时报》记者介绍。“客户每使用1吨我们生产的PHA替代传统石化塑料,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9 吨。”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CEO张浩千说。
“目前已经应用的可降解材料包括淀粉复合材料、PLA、PBAT、PBS、PHA等等,其中淀粉复合材料、PLA与PBAT占比最大。然而淀粉属于天然材料,性能缺陷很大,使用范围非常受限,只是由于价格便宜才占比较高,目前产业发展都聚焦在PLA与PBAT之类的人工合成材料上。”倪吉表示,可降解塑料的各种技术路径中,PBAT和PHA的性能比较接近。此前PBAT能够在其中占据最大份额,主要是由于原料相对易得、生产技术比较成熟。PHA的生产规模都明显偏小,导致单价比PBAT高很多。
但是,即便是在目前价格高昂的情况下,PHA也有特定的市场需求。“PHA当前的主要应用是需要海洋降解和高生物基含量的场景,主要客户以世界500强为主。因为海洋降解目前只有PHA可以实现,而美国欧洲日本都对海洋降解有一定要求,日本甚至已经建立了行业联盟CLOMA,具体应用包括吸管一次性餐具等。高生物基含量的案例包括百事的乐事薯片包装,雀巢水瓶包装,资生堂日化包装等。”李腾介绍。
不过,如今的情况或许已经不同。“我们开发的PHA工业化生产技术已成功系统化地将PHA的生产成本降低,在万吨规模下PHA的生产成本将持续降低至聚乳酸(PLA)的同等水平。目前能够大规模制造PHA的只有国外的两家企业。”李腾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限塑令推动可降解塑料高速发展
由传统石油基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是近年来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于2020年1月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这被称为“新版限塑令”。
之后在2020年7月,发改委等九部委重磅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将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同时在具体领域也相继推出了《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细分行业的对应办法。
“可降解塑料前期一直发展很慢,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成本较高,推行政策不够强力,但随着2018年起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行业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海外发达国家虽然产生了大量的塑料废物,但是通过出口到中国等地区,就以很小的现金成本解决了巨大的外部成本;而中国则承担了额外的外部成本,且负担越来越沉重。为了解决比较严重的废物问题中国就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这使得发达国家的处理成本突然大幅提升,所以可以看到2018年开始欧洲国家陆续推出针对塑料的强制政策,国内政策也开始越来越严格,因此我们认为可降解塑料已经进入了行业爆发期。”倪吉认为。
“国内规划到2025年分三步逐渐扩大对普通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使用限制,这将带来千万吨级的可降解替代空间。”他说。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近两年政策的密集落地,可降解塑料的市场空间豁然打开,各企业扩张上产热情高涨,纷纷宣布扩产或新建产能计划。
以PBAT为例,2021年初时国内PBAT产能68.7万吨,规划产能463.3万吨。截至三季度,宣布布局PBAT的公司共71家,含远期规划在内的PBAT现有+在建+规划产能已暴涨至1886.1万吨。PLA方面从产能建设计划推算,2021-2022 年将新增56万吨产能,加上远期大量的聚乳酸产能规划,截止10月22日,PLA现有+在建+规划产能已增至451.6万/年。而如今,PHA也找到了大幅降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方法。“长期来看,PHA/PLA/PBAT会长期共存,相互补充,但随着PHA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成本大幅降低之后,未来预期市场会远超PLA和PBAT。”李腾认为。
“当前可降解塑料市场仍将以多元化、扩产能为主,短期依靠石化基原料与生物基原料双路线-多品种发展。”倪吉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