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但在实践中,由于科技水平受限,银行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了金融业对小微的支持,指出“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提出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银行贷款审批机制》的提案。3月8日,江浩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应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引导风控体系升级,明确企业数据使用规范,强化数据管理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升级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小企业贷款难
对于当前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江浩然做出了深入分析。
江浩然指出,当前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过于依赖传统征信手段,银行依旧以抵押、担保等方式控制风险。而中小微企业缺少资本、资产积累,即便具备高成长性及可靠还款能力,若没有抵押、担保等,出于审慎原则,金融机构会降低贷款金额或不贷款。这一矛盾点造成了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小微企业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没有完全被满足。
创新贷款审批机制,还需依赖科技手段。对比个人贷款业务来看,中小微企业贷款审批的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江浩然认为,基于大数据智能风控技术的个人小额贷款审批机制,没有高效地被利用到企业贷款平台。
他进一步指出,互联网银行基于多平台的数据管理已趋于成熟,个人小额贷款已初步具备高效、精准、违约少等特点。但企业高频、多维的商流、资金流、物流及信息流等数据在使用上缺少统一标准,传统银行判断、把控风险能力还不足。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以数据为核心的贷款审批机制,需要重塑对资金风险的理解,转变风险管理的方法,搭建全新的数字化风控体系,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无论是资金成本、时间成本还是人力成本均是极大的挑战,金融机构动能有限。
建议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江浩然在提案中给出三方面的建议:
首先,持续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引导风控体系升级。
江浩然建议由银保监会牵头成立银行贷款审批机制改革小组,引导金融机构以“重主体、强数据”的模式,强化金融机构与司法、社保、工商、税务及水电气等数据资源融合应用,加大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掌握,减少对传统手段的依赖,通过精准的企业画像动态评估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偿还状态和能力。
江浩然认为可通过政策引导,使金融机构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比例实现通过智能风控手段快速审批2000万元以下贷款。
其次,明确企业数据使用规范,强化数据管理能力。
数据具备动态属性,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明确金融机构用于风险管控的数据使用规范,指导金融机构加强对于经营数据的归集与识别,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加强对企业定点、高频交易数据的监控,甄别高风险交易,提高金融机构风控能力。
最后,加强对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机制升级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江浩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出台专项政策、匹配专项资金,加大对银行自动化、线上化、智能化贷款审批机制升级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利用自身优势,动态评估小额、分散的企业需求,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江浩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好基层触达率高的优势,提高固定区域、固定领域的渗透率,充分获取数据资源,这些都是支撑流程、业务转型升级的“硬件”。获取数据资源后,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打破农村等区域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的发展桎梏,释放数据价值,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总体来说,无论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还是地方法人银行,都要有一个循环的概念,要将数据利用、业务升级与用户需求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概念升级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小微群体。”江浩然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说道。
另外,江浩然还对本报记者指出,金融机构可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一方面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理念,金融机构要对自身有自上而下、统一规划的长久战略,根据自身业务专长寻求差异化转型。另一方面是数据治理的转型,当前金融机构在数据归集与利用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海量信息要转化为有效数据要素,需在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以及业务流程架构上实现统一标准管理。而人才的引育与利用亦十分重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需要跨领域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其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为数字化转型升级夯实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