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4/20220412132007gGwrrDtqSP.png

去年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增速惊人,平安银行增速最高超200%「2021银行年报解析」

傅碧霄 2022-4-12 15:11:48

本报记者 傅碧霄 北京报道

自从“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提出以来,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业务高速增长。

目前已有近30家A股和H股上市银行披露了去年的绿色贷款余额,其中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2.4万亿元,与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位于第一梯队的万亿俱乐部。第二梯队包括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以及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在千亿级别。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的绿色贷款余额相对较少,从几亿元到几百亿元不等。

上市银行普遍实现绿色贷款业务大幅增长,其中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厦门银行等更是完成翻倍增长。分析人士预测未来商业银行将迎来绿色信贷长期高速增长,且绿色信贷支持的产业范围宜继续扩大,如为传统行业发放绿色转型贷款。

同时,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理财、绿色投资也备受关注。未来,绿色金融产品还有很大的进一步完善空间。

绿色信贷

目前已披露2021年年报的上市银行中,绝大多数都对去年的绿色金融工作进行了介绍。据《华夏时报》记者统计,截至4月12日,已有29家上市银行披露了绿色贷款余额。

截至2021年底,国有六大行的绿色贷款余额总和达86776.57亿元。其中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48万亿元,为所有上市银行中最高。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也在万亿以上。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则在5000亿元以下。

1.png

东方金诚绿色金融部助理总经理方怡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有大型银行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业务类型、产品创新以及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具有引领和主导作用。

除以上国有大行外,绿色贷款余额在千亿以上的还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其中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达4539.4亿元。

2.png

而地方城商行、农商行的绿色贷款余额较少,从几亿元到几百亿元不等。其中,重庆农商行绿色信贷余额为366.64亿元,在已披露此数据的上市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

方怡向指出,过去一段时间,地方中小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模式深度绑定,以土地财政为主。地方中小银行的信贷也主要投向地产、基建以及当地相关的支柱产业。发展绿色金融意味着信贷资源要从原有的产业转向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一定程度可能引发存量贷款的违约风险暴露,同时进入新产业还要面临自身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和产品服务体系的改革。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由于以“双碳”为目标的绿色产业转型过程中,一些技术落后、产品成本高的客户经营风险增加,被市场淘汰,导致晋商银行去年的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不过该行的不良率有所下降。

增速方面,国有大行去年绿色贷款增速均超30%,其中中国银行增长最快达57%。而所有上市银行中增长最快的要数平安银行,去年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04.6%。此外,绿色贷款余额涨幅超100%的上市银行还有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张家港农商行、厦门银行,涨幅分别达到了140.75%、103.76%、133.92%、116.73%。除张家港农商行、厦门银行外,不少中小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增长也都比较快,涨幅在50%以上。

方怡向认为,地方中小银行则在绿色信贷增速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地方中小银行长期深耕当地,有明显的地方政策、信息和区域优势,地方中小银行可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当地特点和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采取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业务模式、组织架构来支持绿色产业、绿色客户的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差异化的绿色金融竞争优势。

“同时,地方中小银行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客户,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将绿色金融与绿色农业和支持小微相结合,满足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客户的绿色融资需求,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相互促进,实现对当地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方怡向对《华夏时报》记者这样说道。

绿色债券

绿色债券也是备受上市银行青睐的一种金融产品。方怡向指出,从绿色金融业务类型来看,大型银行具备绿色债券承销、投资等多种业务资质,在绿色金融方面可以从事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承销绿色债券、投资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业务。

年报显示,中国银行全球首家发行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累计发行等值107亿美元境外绿色债券。中国银行承销境内、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分别达1294亿元、234亿美元。

工商银行2021年内累计完成67只各类绿色债券的主承销工作,主承销规模达636.37亿元,去年还发行境外绿色债券金额合计130.6亿美元。

截至2021年末,农业银行绿色债券投资余额为883亿元,比2020年末增长35%。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去年主承销绿色债券38只,发行规模合计613.72亿元,还成功发行了亚太首单SOFR挂钩可持续债券、欧洲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民生银行去年助力13家企业发行绿色债券110.64亿元,包括绿色票据、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品种,并成功发行市场第一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中信银行于2021年2月,承销银行间市场全国首单绿色建筑碳中和债、全国首单地方国企碳中和债。

虽然实力不及大行,中小银行也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中来。

2021年,郑州银行参与了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的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天津银行累计主承销国开行全市场首单“碳中和”债券12.6亿元,主承销国开行2021年首单“长江经济带发展”专题绿色金融债券10亿元;张家港农商行于去年3月中标了江苏省首单碳中和债券的发行。

据东莞农商行年报披露,截至2021年末,该行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30亿元,募集资金已全部投放于经第三方机构认证的绿色项目贷款,项目涉及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截至2021年末,东莞农商行持有绿色债券面额合计26.68亿元,同比增长349.16%。

多种绿色金融产品

除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外,上市银行还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支持低碳经济,如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存款、绿色供应链金融、绿色基金、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投资、绿色托管,等等。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大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比较全面,大行也会开发一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参与绿色投融资。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参与绿色金融更多是从某一个点出发。

方怡向也认为,大型银行在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产品创新以及技术分析、政策响应和执行方面优势明显,与之相比地方中小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且受到规模、资质、专业能力等方面限制。

绿色理财方面,农业银行旗下的农银理财发行了主题理财产品,优先投资于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表现良好的企业。截至2021年末,“农银安心ESG主题”、“农银同心ESG主题”理财产品的存续时点规模为185亿元。截至2021 年末,平安银行及平安理财绿色金融业务余额为1137.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9.6%。

绿色投资方面,农业银行依托子公司农银资本设立绿色债转股投资基金共4支,规模超70 亿元,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绿色科技创新等领域。招商银行完成了25笔绿色低碳项目股权投资,总计104.67亿元。

绿色资产证券化方面,去年光大银行的“阳光 ABS”支持绿色经济投资金额达48.74亿元。工商银行发行了全国首单商业银行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并通过“债券通”引入跨境资金,促进了境内外机构的金融合作。

绿色基金代销方面,招商银行去年代销新能源和光伏行业基金约17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其后多家银行积极参与其中。如交通银行去年获得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的项目有96个,发放碳减排贷款36.62亿元;招商银行获得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并向70个项目发放了碳减排贷款69.74亿元;兴业银行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优惠资金50.09亿元。

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兴业银行还落地全国首笔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碳汇贷、首单碳中和债券指数结构性存款,并与厦门航空合作推出全国首批碳中和机票。

此外,黄大智认为,绿色保险、绿色信托,以及多种碳金融产品,都属于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银行虽然不能直接从事保险、信托,但是可以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间接做出规划。

黄大智还看好碳账户的尝试。对于个人来讲,碳账户可以培养用户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对于银行来说,碳账户可以连接很多生活场景,对用户画像做出更全面的刻画,也有利于增强用户粘性。同时他也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不能盲目推崇碳账户,该产品还缺少统一的规划与标准,而且很多用户对此并不了解,金融机构需加大宣传。

绿色金融未来发展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前列。不过,要实现“双碳”目标,我国仍需巨额的绿色投资。

方怡向指出,人民银行估算在实现碳达峰阶段性目标期间,即2021年-2030年,我国绿色产业资金需求量每年约2.2万亿元,在实现第二阶段目标即2031年-2060年,我国绿色产业资金需求量每年约3.9万亿元。各家机构预测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绿色低碳投资数额差距较大,但基本都有100万亿级的体量。

综合来看,我国每年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资金将维持2万亿以上,作为绿色金融的中坚力量的商业银行将迎来绿色信贷业务的长期高速增长。方怡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可积极发行或投资绿色金融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出与碳足迹、林权等挂钩的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同时,加大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碳金融产品、绿色农业贷款,大力发展个人绿色消费信贷,如绿色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探索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权、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及其收益权成为合格抵质押物的模式和路径。

黄大智也认为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还有很多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可借鉴荷兰银行、瑞士银行的绿色资产管理类产品。另外,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方面也有非常多的课题可以去实践。黄大智以电力产业为例,认为可以推出绿色转型贷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再如针对农林牧渔等行业,可以结合碳汇层面进行贷款的开发。

方怡向也认为应扩大绿色信贷支持范围,鼓励银行为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提供资金,发放绿色转型贷款。

方怡向还指出,未来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已经发布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绩纳入MPA考核,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绿色项目担保、贴息等措施。总体来看,现行的激励政策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的动力,但还无法有效解决绿色项目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监管机构和政府有必要研究制定更多的激励约束政策,比如绿色投资收益税收优惠、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绿色资产权益的优先受偿等。

另外,在风控方面,除“漂绿”风险外,绿色金融还应关注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以及连带责任与声誉风险。若银行因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不完善、审查不严格而导致发生环境和社会风险,则会对贷款银行的声誉造成极大影响。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