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苗诗雨 陆肖肖 北京报道
“有开始的决心,更有放弃的勇气”,面对经营业务的新局面,新大正开始减重前行。
6月6日晚间,新大正连发数条公告,释放出公司缩减经营范围的信号,称公司将变更经营范围,减少房地产经纪业务。而纵观企业的经营动态,缩减经营范围的新大正,还面临着一原始股东减持、扩张增加管理费用的局面。
为具体了解此次经营范围变动的原因及其经营动态,6月7日《华夏时报》记者与新大正方面相关人士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基本情况应该在公司相关公告中能够查询到,针对具体采访问题还需反馈上级领导。”而后记者将相关问题采访函发送至了新大正董事会秘书及其集团办公室品宣部相关人员邮箱,但截至截稿之时,暂未获得回复。
告别房地产经纪业务
说起房地产经纪业务,“惨淡”是其近一年内的典型特征之一。综合《华夏时报》记者2021年年内的报道,深圳、上海等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介闭店潮。
而随着房地产市场低气压的到来,多家中介机构的利润空间也被压缩,有关统计显示,2021年世联行、易居、合富辉煌等机构年度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甚至还有企业跌去了超一半利润。
面对此情况,不少企业也开始对房地产经纪业务进行调整。近日,作为物业企业中数得上的“老大哥”新大正,也果断对该项业务做了减法。
6月6日晚间,新大正连发数条公告,其中涉及变更经营范围及注册资本的相关内容。公告明确写道,“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求,拟减少经营范围:房地产经纪。”
回顾其2021年年报,此次告别房地产经纪似乎有迹可循。在年报中,新大正透露了公司的三大业务版图,包括基础物业、城市服务和创新业务,而且在2021年的业绩报中,新大正并未单列房地产经纪的营收情况。
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大正物业管理服务占营业收入比重为99.96%。
扩张致管理费增长
新大正的此次做减法,或与其业务定位有关。
扎根物业领域的二十余年里,新大正也在不断探索,截至当前,新大正建立了公共物业、办公物业、航空物业、学校物业、商住物业五大综合业态板块,也对业务板块进行了重新划分,明确了前述三大业务。
新大正总裁刘文波曾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物业这口饭不好吃,要有自己的办法”。从新大正的主业基础物业来看,收并购是新大正扩张业务的办法之一。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发现,仅2021年,新大正便完成了对四川民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收购以及人才引进,全年引进了中高层人员34人,充实集团领导班子5人,组建完成10大重点中心城市公司团队。
只是,收并购带来业务扩张的同时,也为新大正带来了无法忽视的费用增长及毛利压缩。
管理费用增加。 截自 新大正2021年业绩报
据其2021年业绩报显示,报告期内,新大正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同比分别增长36.25%、51.31%,变动理由均与规模扩张有关,其中,管理费用的增加与管理人员增加导致职工薪酬、股权激励费用增加有关。
另一方面,从主要业务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来看,虽然营收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毛利却因成本的增长而进一步压缩,为18.65%。
对此,新大正回答投资者相关提问时表述,其认为,随着公司全国化拓展加速、人才引进和班子建设,短期内盈利水平受影响、毛利下降,是发展阶段必须承受的压力。但长期来看是实现快速、稳定、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公司的长期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而用刘文波的话来说,物业企业首先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服务,才能持续探索业务发展的边界。对应此次新大正的业务减法,或许也是在将有限的精力放在最专注的业务上。
一原始股东两月套现超500万
实际上,除了此次经营范围调整的动态备受关注外,新大正前不久还因原始股东之一罗渝陵减持备受投资者关注。
5月25日晚间,新大正发布公告称,截至2022年5月24日,特定股东罗渝陵减持计划期限已经届满,期间减持公司股份约15万股,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份为0.0931%。按照减持均价34.85元/股计算,罗渝陵减持共套现527.63万元。
据悉,这并非罗渝陵首次进行减持,新大正首次公开发行股份时,罗渝陵持有新大正股票占总股本比例的4.1922%,在近两年时间内,其持股占比降至3.4334%,而本次减持完成后,持股占总股本比进一步下降至3.3405%。
不过,虽头部持股股东减持,但并不影响新大正的股权激励。在新大正6月6日晚发布的公告中,也透露出了一些积极信息。公告透露,将追加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余晓云为股权激励对象,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4.2万股。此前,刘文波、高文田在内的15人已成为了解除限售条件的激励对象。
眼下,股东为何减持暂且尚不可知,但股东减持背后新大正面对的收并购“并发症”是真实反映在业绩表现上的,而告别房地产经纪的新大正,未来如何缓解盈利压力,又如何发力物业赛道更是备受投资者关注。为进一步了解详细情况,《华夏时报》记者通过邮件形式将相关问题采访函发送至了新大正方面邮箱,但截至截稿之时,暂未获得对方回应。
而针对新大正减少房地产经纪业务后,未来是否会装入其他资产这一问题,《华夏时报》记者也将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