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养老理财彻底火了。
8月3日9时,中邮理财第一期养老理财产品通过邮储银行渠道在10个试点地区发售,并迅速成为“爆款”产品。
原本计划16天的认购期,如今仅过了一天,产品就提前完成募集。8月4日,《华夏时报》记者从中邮理财处获悉:“在广大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下,本期产品开售仅1小时销量突破20亿元,累计认购金额30亿元,提前圆满完成募集。”
近年来,随着养老金融业务相关政策的陆续发布,原本属于寿险公司的养老保险大蛋糕,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盛宴”。
目前,银行、证券、保险都有了各自的养老金融产品。各类产品同台竞争,市场“硝烟四起”。
养老金融市场的“新入局者”
“没有额度了。”
8月4日上午10点30分,《华夏时报》记者走访邮储银行,一支行理财经理表示:“因为是第一期产品,募集期不长,咨询的人特别多,很多客户没抢到。现在只能通过手机银行试试,如果有撤单的,或许还可以购买。”
而此时距离产品发售仅过去一天。
8月3日上午9时,中邮理财邮银财富添颐·鸿锦封闭式系列2022年第1期(下称“添颐·鸿锦1期”)养老理财产品正式起售,计划募集规模为30亿元,认购期为8月3日至8月18日。
添颐·鸿锦1期是第二批入围养老理财试点机构发行的首只产品,此次获得“开门红”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产品本身看,中邮理财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8%-8%,相对较高。在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下行的情况下,这种业绩比较基准具有优势,对客户有较大吸引力。
实际上,养老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2021年12月6日,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和光大理财4家试点机构首批养老理财产品正式发售。
此时,《华夏时报》记者从建信理财处获悉,投资者购买养老理财产品的热情较高,建信理财“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1年第1期,仅半日募集金额就达到20亿元。
另外,发行仅10天,招银理财首批养老试点产品“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1号”,就于12月15日提前结束募集,募集金额80亿元,有效交易笔数共计3万余次,笔均金额达20余万元。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4家试点机构共发售16只养老理财产品,超过16.5万名投资者累计认购约420亿元,募集金额远超预期,首批产品中有多只产品多次上调计划募集规模。
对于养老理财产品销售火爆的原因,董希淼为《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今年以来,受到复杂形势影响,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投资者风险偏好普遍下降。上半年住户存款增加超10万亿元,也体现出了大家的风险偏好在降低。而养老理财产品相对稳健,所以比较受欢迎。
同时,他提出,目前而言,养老理财产品市场供小于求。试点机构零星发布新产品,数量不多,供给不足。接下来,在理财市场稍微平稳后,机构或将陆续推出更多产品。
实际上,距离首批试点产品落地仅仅8个月,在养老金融市场中,养老理财还算是“新人”。
此前,随着养老概念的大热,养老理财曾上演过一场“概念秀”。一些金融机构尝试推出冠以“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但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真正养老功能,多数是3个月到1年期的短期产品。
从2020年前7个月发行的养老理财产品来看,1年及以下期限的产品占到了44%,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中98%的产品均为预期收益型产品。
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不符合新规的预期收益产品显然难以为继。2020年8月开始,监管部门出手开始清理名不符实的养老产品。9月,监管曾窗口指导银行不得误导公众强调银行理财的养老属性,产品宣传不得违规使用“养老”字样。
直到2021年9月,随着政策出台,养老理财迈入规范化时代。当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养老金融产品完善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设,“四地四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业务开启。
首批试点养老理财产品亮相,标志着我国养老理财市场正式开闸。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首批养老理财产品的推出为市场树立“样板”,标志我国“真”养老理财产品市场起步。
今年3月1日,养老理财试点正式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试点机构新增交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邮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6家公司。
在第二批养老理财试点机构中,除中邮理财外,其他机构的相关产品也蓄势待发。
从已发行产品来看,养老理财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大多突出长期性、稳健性、普惠性等特点,风险等级相对较低,投资门槛相对较低。
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对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给予肯定。他提到,去年以来,银保监会正式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总体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下一步将在充分总结评估基础上,研究适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各类产品同台竞技
随着养老金融业务相关政策的陆续发布,市场中“硝烟四起”。
如今,银行、证券、保险业都有了各自的养老金融产品,分别是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目标基金、税延商业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中国银行海南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少辉曾为《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过,目前养老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产品间的区别,其中对比了养老理财与养老基金、年金型保险产品。
具体而言,在投资期限上看,养老基金除有封闭期的基金外,其他无封闭期的可以自主赎回,较为灵活;年金型保险为长期限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目前期限为5年,属于中长期产品。
在投资金额限制上,一般养老基金为10元起投,不设购买上限;年金型保险期交一般为500或1000元起投,起点较其他两个产品相对较高,不设投资上限;养老理财门槛最低,大部分产品1元起买,单一个人投资者购买的全部养老理财产品合计金额不超过300万元人民币。
王少辉提出,以上三类产品各有优势,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可以满足投资者对不同形态养老产品的需求。
在银行“集团”方面,除养老理财外,为了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养老储蓄试点工作也即将开启。
7月29日,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通知》,自2022年11月20日起,由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合肥、广州、成都、西安和青岛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披露的数据,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选择银行存款作为财富积累的手段。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养老金融产品,养老储蓄更受老龄群体青睐。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阳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此次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工作的开展将有助于织牢兜底性养老服务网,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供给。
“参与个人养老金的金融机构将在整个金融领域展开竞争。谁成为未来最大的市场占有者,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优势,更取决于监管政策的导向。”新华保险原董事长万峰发文表示,在统一的政策规范下,养老金融各种类产品将趋向同质化。由此,养老金融产品的竞争将聚焦在三个方面:客户资源的争夺;销售能力;资管能力。
虽然银行“集团”强势进入养老金融市场,但权益类投资依旧是其“短板”。业内也提出,对于新晋养老理财、养老储蓄而言,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