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09/20220930203900W5szR9QTgn.jpg

百亿元大手笔挥师内蒙古,千亿市值巨头三峡能源的新能源“野心”

苗诗雨 2022-10-1 13:32:20

(风光发电模型;苗诗雨 摄)

本报记者 苗诗雨 陆肖肖 北京报道

作为三峡集团新能源业务的战略实施主体,三峡能源(600905.SH)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

9月29日,三峡能源发布公告,透露拟豪掷百亿加码陆上新能源。三峡能源拟定与控股股东的子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内蒙古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陆上投资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亿元。

三峡能源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成立公司落址内蒙古,综合考量了内蒙古地区的能源资源储备、未来业务潜力、公司战略发展等多种因素,对于未来在该地区的新能源业务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华夏时报》记者与业内人士沟通后获悉,在当下新能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新气象之下,内蒙古地区因风、光等资源充沛也有望成为诸多企业投资布局新能源业务的又一选择。

注册资本达百亿元

作为电力行业千亿市值巨头,三峡能源的出手可谓阔绰。

图片1.jpg

(陆上投资公司出资详细情况;截自三峡能源公告)

根据公告显示,三峡能源此次拟定携手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长江电力”)、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三峡资本”)、长江三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三峡投资”),共同投资设立陆上投资公司,共计注册资本100亿元。其中,三峡能源拟认缴出资34亿元,认缴出资比例为34%。

正所谓“钱要花在刀刃上”,本次陆上投资公司也透露出了三峡能源进一步加码新能源业务的信号。

按照公告,陆上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了火电、风光氢储等新能源及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开发,发电业务等。三峡能源在公告中坦言,此次投资是为全面提升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项目资源获取实力,拓展在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业务,进一步增强资源优势和规模突破。

三峡能源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考虑此次陆上投资公司落址地区的实际情况,前期业务侧重可能会倾向于传统的风电模式,但考虑沙漠地区环境治理等因素,不排除会涉及“光伏治沙”的项目,最终要看具体情况。

据悉,2021年10月,三峡能源与亿利洁能联合投资建设的我国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内蒙古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已开工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因长江电力、三峡资本、三峡投资为三峡能源的关联法人,本次共同投资设立公司事宜构成关联交易。

按照官网资料显示,三峡能源当前业务布局已经覆盖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光伏发电、抽水储能、氢能、储能等多个新能源领域。截至2022年6月底,三峡能源业务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已并网装机规模超2500万千瓦,资产总额近2500亿元。

资本涌向内蒙古

实际上,三峡能源此次陆上投资公司选址内蒙古有迹可循。

2022年8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在呼和浩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峡集团将在内蒙古大力推进新能源创新示范项目,加快推动三峡集团陆上新能源总部落户内蒙古,助力内蒙古风光氢储全产业链发展。并且在本次签约中,中国三峡还为新成立的三峡陆上新能源总部揭牌。

据《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地区将着力打造风能、太阳能、氢能和储能等四大新型能源产业,其中重点依托“光伏+生态治理”和“光伏+生态修复”发电基地建设,促进光伏全产业链发展。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调查也获悉,当下内蒙古地区已吸引包括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京能集团、协鑫科技、远景能源等多家企业投资布局。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数据,2021年内蒙古全区新能源发电量达1191亿千瓦时,是全国唯一一个新能源发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的省区。

而回到三峡能源本身,当记者提到对内蒙古新设公司的未来预期时,三峡能源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语气中难掩自豪,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年的储备和积淀,公司对内蒙古新设公司是充满信心的,未来的发展也是具备前景的。

中国能源网总裁、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秘书长周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三峡能源此次新设公司的业务范畴来看,风光储等业务布局符合其发展新能源的定位。未来基于内蒙古地区政策及能源资源的加持,三峡能源整体的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有望再上一层。

三峡能源在相关公告中也写道,本次共同投资设立公司事宜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内蒙古自治区的新能源资源获取及市场拓展,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目标和股东利益。但也要关注,目前公告相关业务尚未开展,仍存不确定因素影响,针对三峡能源未来新能源业务发展动态,《华夏时报》记者也将会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陆肖肖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