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211/20221110111620YrVcVYNqrZ.jpg

深入浅出把握低碳转型大格局

王曲石 2022-11-10 13:33:01

文/王曲石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向世界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气候变化、双碳目标、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碳交易、碳税、新能源等各种词汇和概念纷涌而出。对于专业人士,这是一个新兴的横跨多个专业和学科的领域,如果没有及时补充其它领域的知识,多数人也很难全面理解。对于普通人,则可能或者觉得眼花缭乱,或者觉得不知所云。更何况,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路径和方式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伟大实践,不少问题尚缺少共识,恐怕也只能在反复尝试和讨论后才能找到共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尤其需要一些格局大,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同时提供关键知识和必要分析框架又通俗易懂的书籍来帮助我们认识、理解和思考中国乃至世界的低碳转型问题。但对于任何想要尝试写这样一本书的作者而言,这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解释复杂的问题,写得深入浅出要比写得高深莫测难很多;跟踪最新的发展,写得去芜存菁比写得面面俱到难很多;传递同样的信息,写得短小精悍要比写得洋洋洒洒难很多。徐忠和曹媛媛两位博士的新著就是这样一本去芜存菁、深入浅出和短小精悍的好书。

虽然钱钟书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本书的两位作者还是值得了解一下。他们有着难得的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和市场实践的职业经历,极为难得,也为他们驾驭低碳转型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框架、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

读《低碳转型》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本书用区区六章,两百多页的篇幅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方方面面用一个非常清晰明确简单,而且我还要加上是实事求是的框架展现在读者面前。坦率的说,在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曾经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观点,有一些重要但是可能过于片面的视角,如果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是以这些视角和观点作为出发点,那难以避免出现偏差。书的第一章统揽了全书,回答了可能所有人都会问的几个关键问题:为什么要低碳转型,中国是否应该坚持低碳转型,低碳转型中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和金融体系在低碳转型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答案,书中剩下的讨论就没有基础。事实上,如果放到十多年以前,国内主导的观点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都相当模糊,直到今天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不少需要讨论和不一致的地方。在第一章给出了肯定明确的答案后,第二章立刻就回答了一个非常自然的问题:怎么实现低碳转型?作者把事情的本质一语道破,低碳转型根本就是能源转型,因此我国实现低碳转型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的能源结构特点。第三章在比较了碳税和碳市场的特点之后,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好碳市场支持低碳转型的关键作用;第四章则在更广义的层面,讨论如何利用绿色金融来发挥杠杆作用,撬动金融体系支持低碳转型;第五章讨论了一个目前关注仍然有限但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转型金融。发展转型金融是金融业处理好“先立后破”关系,助力稳妥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第六章讨论了在低碳转型领域的全球博弈和中国应该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读《低碳转型》的第二个印象就是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鲜明观点。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作者在通过碳税还是碳市场来作为主要的碳价格发现和碳排放分配机制的观点。碳税和碳市场是经济学界讨论的两种主要碳减排机制,也均有各自的实践。作者非常鲜明的认为,碳市场是最优的选择。坦率的说,从国际和国内碳市场运行的现状来看,下这个结论需要勇气。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法足够的经验来证明碳市场理论上的好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者下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对碳市场亟需完善的几点建议。看似寥寥几句,实际上都是直达问题关键的重要建议。第二个例子就是如何看待低碳转型的问题。现在仍然会听到一些非常流行的观点,比如说这是减少碳排放是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阴谋,比如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比如说减排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这些观点当然也有各自的道理,但作者很明确的没有接受这些流行观点。他们认为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的,是中国必须要坚定选择的方向,而且低碳转型带来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低碳转型不仅和中国的发展没有矛盾,还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意。

读《低碳转型》的第三个印象是作者敢于点出一些非常重要的视角。比如说,作者点出了要高度重视低碳转型对中国宏观政策可能带来的冲击。这个视角在国内关于低碳转型的讨中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作者还点出了稳定预期的重要性。对于低碳转型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几十年的巨大工程,稳定预期事实上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恐怕也是未来政府出台政策时应该特别重视的方面。作者还花了不少的篇幅点出了低碳转型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差别影响,这是很多关于低碳转型的讨论中并没有太多关注的角度,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国土巨大,地区差异明显的国家而言毫无疑问是无比重要的问题。

读《低碳转型》的第四个印象是作者对于转型金融的强调。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传统金融模式并不太多考虑融资的环境影响和碳排放,绿色金融则高度关注环境影响和碳排放,这就使得转型过程中一些过渡性的投资安排没有对应的融资安排,难免会出现金融机构简单“一刀切”的问题。而低碳转型,最为困难和最容易出风险的恰恰是“转型”,去年以来反复强调的“先立后破”就是对前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纠偏,也是转型风险的真实写照。作者花了一整章来介绍转型金融,相当于把转型金融放到了绿色金融类似重要的位置,具有高度的政策敏锐性和前瞻性。我国的转型金融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读《低碳转型》的第五个印象就是其对相关理论、国外实践、国内的现状和相关政策的全面掌握。对于这样一本兼顾理论性、政策性和操作性的书,里面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一个有心的读者也许都会问,这件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国外是怎么做的?国内现在是怎么做的?最新的政策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这一连串的问题对于一个读者而言问出来很自然,对于作者而言则是考验基本功的时刻。读这本书,你会有这样一种印象,相关理论、国外的案例、国内的基本情况和相关实践以及最新的政策动向作者都能信手拈来。虽然很多时候因为篇幅原因只是点到为止,但基本的信息已经具备,大的图景已经勾画出来,有心的读者如果希望了解更多,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相关资料。

低碳转型将是伴随中国经济几十年的一个长期过程,并且会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会涉及到每个家庭的衣食住行,有必要对低碳转型有所了解。当下,市面上关于低碳转型和相关金融问题的书已经出版了不少。读来读去,徐忠和曹媛媛两位博士的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格局很大,而且对没有什么相关专业知识的读者也非常友好,不会因为艰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概念而难以理解。对于普通读者,如果想读一本容易上手,又比较全面的覆盖了关键问题,同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读完的书,那这本书当是首选。对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这本书也可以是一本有用的手册,便于快速查找相关内容,了解有关知识,并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和文献的索引。这本书还包含了很多扎根于中国实际的原创性研究和观点,并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议,对相关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对金融市场参与者设计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完善金融市场安排也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不同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一本值得推荐读一读的书。

(作者为中国金融四十人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