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1/20230113111546TTmCRJEBTn.jpg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信部鼓励工业大省挑大梁

王悦 徐芸茜 2023-1-13 13:18:03

本报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2022年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1月11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议部署的2023年要突出抓好的13个方面重点任务中,放在首位。

“此次提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与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保持了一致,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不断推进,市场信心、市场需求也会逐步抬升,而在此过程中,需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把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首位,相当于给市场吃了一个定心丸,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重点工业经济企业的复工复产,对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和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质降本增效起到重要促进和支撑作用。”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2023年工信领域首要任务。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022年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与此同时,重点领域创新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伐加快;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

下一步,工信部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要突出抓好的13个方面重点任务中,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首位。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把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放在首位,一方面表明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保增长、稳预期中的重要地位与角色担当,另一方面这也是作为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业与信息化部的职责与使命所在。

与此同时,他建议,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与进出口、消费配套等综合性、多角度的政策加以扶持推动。

对此,王鹏表示,工业经济平稳发展需要三个维度的政策,一是既要有全国一盘棋的统一部署,又要有彰显出行业特色、地区特色的具体行动方案;二是需要相关财税、金融相关政策扶持,如在贷款、授信等方面,帮助企业保障资金流动性,或者通过减税降费等多元化方式,降低企业负担;三是在市场准入方面,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企业参与竞争,实现同频共振。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事实上,此次会议已经提出了稳住重点行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分别制定稳增长工作方案,并将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做好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深化产融合作,充分发挥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

“引入这个社会化的资本可以较小投入撬动更多的资本;能够引进多元化生产经验和技术,让相关工业企业更好地提质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多元化布局,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与此同时,稳定企业家信心,尤其是民营经济的信心,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王鹏表示。

柏文喜认为,要推动产融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一方面要从产业与财税政策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还需要从融资支持、风险分担以及营商环境方面提出实实在在、务求实效的举措。

与此同时,此次会议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取得新突破。

王鹏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一直存在着区域差异。其中南部、东部先进区域,虽然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也面临着空间小、土地资源不丰富、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因此,此次针对工业大省挑大梁的要求,王鹏表示,无论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是东北地区制造业振兴取得新突破,都能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使原来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做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在相关产业振兴和产业承接的过程中,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拉动更多的就业,增加当地收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