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3/202303071623561cU3u1vRW7.jpg

经济学泰斗也是普通人,至情至性厉以宁——专访厉以宁学生孟晓苏

于丽丽 2023-3-7 19:57:14

于丽丽/摄

本报记者 于丽丽 李贝贝 北京报道

3月7日上午9时左右,厉以宁先生的追悼会在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华夏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摩肩接踵,许多人从外地赶来,有来自安徽小岗村的代表、也有来自南昌鲤鱼洲的吊唁者。

如果你不是学经济学的,也不关心经济趋势,或许你未曾听说过“厉以宁”。但你不可能不知道我国的市场经济。而经济学泰斗厉以宁,就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推动者。

你或许不知道厉以宁,但你肯定听说过国企“股份制改革”,而厉以宁就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因此他还有个名字叫“厉股份”。不仅如此,他还因推进农村土地改革,被称为“厉土地”。

厉以宁曾经主持《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关于他的头衔,长到一屏也写不完。一代大师在中国经济学史上功标青史,是每一位后来人砥砺前行时都须望见的里程碑。但纵然如此,伟大的经济学泰斗也同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专访了厉以宁的学生、“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孟晓苏与儿子孟明毅父子两代人,都曾是厉以宁的学生。让我们伴随孟晓苏的追忆,穿过岁月,与一代宗师对话。

临终前最后的交流

2023年2月23日晚上7:31分,享年92岁的厉以宁与世长辞。就在几个小时前,孟晓苏及夫人还在厉以宁的病榻前守候。厉以宁昏迷着,孟夫人趴在厉以宁的耳边轻语:“老师,我们来看您了,我们惦记您,希望您早日康复。”

孟晓苏向记者描述,孟夫人的话刚说完,昏迷中的厉以宁嘴角突然轻轻颤动。孟晓苏诧异地问护士,“老师能听见吗?”护士迟疑,“(或许能听见)就看你信不信。”孟晓苏表示,我相信老师能听见。

这是近两年,孟晓苏第一次踏进北京协和医院内厉以宁的病房。此前,医院考虑到防疫和保护病人的安全,管控格外严格,并不允许探视。令孟晓苏悲伤的是,刚刚离开病房不久,就接到守护在病房的孟明毅的电话,老师仙逝了。

微信图片_20230307161820 (1).jpg

追悼会大家列队等待进入。 于丽丽/摄

孟晓苏觉得,他有太多地方要感谢这位恩师,他的儿子孟明毅也是同样的心情。孟明毅也是厉以宁的学生,跟随厉以宁学习了5年。据孟晓苏阐述,厉以宁也很喜爱这位关门弟子,曾经亲自为孟明毅的新书作序。

孟晓苏最后一次和厉以宁的深入交谈,是厉以宁住院之前,那时厉以宁已接近90岁高龄。孟晓苏说,老师的身体当时明显孱弱了,走路需要人搀扶,但他依然思维清晰、笑声朗朗,“当时他很投入地和我讨论了资产证券化的问题”。

孟晓苏伤感地说,“当晚,我听到老师仙逝的消息后,夜里失眠了,脑海中开始浮现出老师的身影,还有和他相处的一幕幕。我想起50年前,我第一次见老师,就像发生在昨天。”

既严肃又幽默的大师

孟晓苏与厉以宁相识,大约接近半个世纪。孟晓苏记得,他第一次听老师的课,那时老师大约40多岁,英俊儒雅、出口成章。当时在北京大学的阶梯教室内,厉以宁手拿话筒,不需文稿,也没有演示板,一讲就讲一两个小时。逻辑清晰、层层推导,教室里常常座无虚席。

曾经,面对着改革开放初期的局面,不少人比较迷茫,中国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当时“伤痕文学”一度流行。孟晓苏说,虽然当时有许多同学沉湎于“伤痕文学”,但却有更多的人是在思考未来。而厉以宁的课堂,就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很多人醍醐灌顶。

“当时,老师侃侃而谈地介绍西方经济学,又结合中国实际,我感觉心灵被打开了一扇窗。在那个思想非常封闭的年代,他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实践的分析,都让我们叹为观止。”孟晓苏感慨。

厉以宁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记者看到,他在一段视频中表示,“只要你是我的学生,你的论文我要仔细地看,我给你提好多问题,(包括)你没涉及到的,这样对学生的帮助才大。我从来不会用敷衍的方式。”

444.jpg

1996年7月在孟晓苏获得博士学位时,导师厉以宁(左)与孟晓苏(右)的合影。 孟晓苏供图

经济学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自行车理论”,是说要想自行车骑得稳当,就得用力向前蹬,停在原地不动,车子会东倒西歪,还会摔跤在地。如果不前进,就难以固稳,骑自行车如此,经济发展也如此。孟晓苏说,这个著名的“自行车理论”,正是厉老师发明的。

现在,孟晓苏有一个栏目叫《孟晓苏讲笑话》。他说,这就是因为受到厉老师的启发,也很喜欢用讲故事和说笑话的方式,来阐释经济学原理。

对于厉以宁过往的言论,网络上有许多。以下一段话尤为值得深思,厉以宁说,“不要仅仅做一个经济人,也要做一个社会人,要各种考虑,不一定每一件事,都是最大利润,最低成本做事,光华管理学院包括MBA和EMBA,都有一点,要把公益事业放到首位。如果忽略了公益事业的话,一个人仅仅为了个人发财,这样就失去了进光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意义。” 在厉以宁的价值观中,公益事业永远凌驾于财富之上。

222.jpg

2000年前后,在导师厉以宁的指导下,孟晓苏的博士论文获得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最高奖,并最终通过课题报告转化为房改方案。图为师徒二人的合影。 孟晓苏供图

199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厉以宁出任院长,2005年以后厉以宁任名誉院长。厉以宁对北大光华感情十分深厚,2015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30周年院庆,厉以宁写下这样几句诗:一晃多年,耕耘播种,师生何惧天寒冻?当初创业两间房,如今两座高楼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如此评价厉以宁:厉教授孜孜不倦,兴办商学教育,在北京大学和光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一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商学院的旗帜,为中国商学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斯人已去,但他会被永远记录在中国经济学历史上。孟晓苏说,“后来,在中央改革开放精神的指导之下,老师又进一步把他那时的思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很多中国经济改革中的重要思想,其实是有渊源关系的,都是源自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因素的组合,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

一代宗师的诗酒情

经济学家厉以宁,不是老学究,他是一个颇具情义和趣味的人。他喜欢写诗,在微信读书搜索先生的名字,不仅有《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论民营经济》《中国道路与人口老龄化》等许多专业性著作,还有不少诗词方面作品,如《难忘的岁月》《厉以宁诗词选》等。

厉以宁在广袤的诗词宇宙中飞翔,他的诗词有对经济的思考和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关心,也有对家庭对亲人的深深情义。

翻阅《难忘的岁月》,记者看到许多厉老师为夫人何玉春写下的诗词,和夫人的分别、对夫人的思念、夫人的生日、结婚周年等时节,厉老师为夫人写下过数不清的篇章。记者看到,在这本书的一处注释中提到,厉以宁最喜欢的乐曲之一是《梁祝》。

在《难忘的岁月》中,还有许多厉以宁写给子女的诗词,有带儿子和女儿看杂技有感写下的诗词,还有缅怀祖母写下的诗词。

在许多有关家庭情感的诗词中,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经济学泰斗厉以宁,而是一个情感真挚的丈夫、父亲厉以宁。

在孟晓苏的记忆中,厉以宁在家里很擅长做饭,70多岁的时候也不想请保姆,喜欢亲力亲为,他最拿手的菜是蒸腊肉。有时候,厉老师会把独家秘方的腊肉送给客人。

在作家卞毓方的回忆中,厉以宁常常下厨房,他把这当成一种放松。厉以宁做完饭,卞毓方问厉以宁饭菜香与否,厉以宁则答非所问说, “你不想来一杯酒吗?”孟晓苏说,老师平时偶尔喝一点酒,如果开心就会多喝几杯。

孟晓苏说,厉老师也比较能吃苦,对吃饭的环境并不讲究。孟晓苏追忆,老师经常前往贵州省毕节市调研,调研后,他会向全国政协提出研究报告,推动改革。有一次,在毕节农村的一个小餐馆里吃饭,这餐馆小的只能放一张餐桌、四条板凳。我们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饭,老师说,“在这样的地方吃饭,得划拳啊!”

孟晓苏说,老师开心的时候会多喝几杯,譬如每年他过生日。老师的生日是11月,师母的生日是12月。在此期间,老师的诸多学子会齐聚北京,人数多时约百人。

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厉以宁桃李满天下。孟晓苏说,除了老师亲自带的嫡传弟子外,还有很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大家都积极要参加。尽管组织者经常希望控制人数,但每次都难以控制。

孟晓苏说,老师在生日会上会多喝几杯,也会谈当下的经济形势,但是老师每次讲话很能把握分寸和时间节奏,从来不会说得特别久。孟晓苏追忆,厉以宁最后一次参加生日会时是89岁,后来老师生病住院,就再也没能举办过。

111.jpg

图从左至右为:孟明毅、孟晓苏、厉以宁、孟夫人。2020年8月2日,孟晓苏一家三口与厉以宁合影。 孟晓苏供图

闪光的人生曾经低谷

厉以宁的一生金光闪闪,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改革先锋称号等。但他的一生并非一路向上,也经历过很多波折。

卞毓方回忆,厉以宁在昌平北太平庄农场监督劳动期间,写过一些诗词,譬如《破阵子》,他写道,“隔世浑然容易,忘情我却为难。”

当有人对厉以宁的理论提出质疑时,据孟晓苏的回忆,厉老师是很冷静的,他在那段时间还潜心研究了环保理论。孟晓苏说,厉老师不仅自己不反驳批判者,就连后来有针对孟晓苏的观点,他也建议孟晓苏不要反驳,建议放平心态去做好手中该做的事。

厉以宁在创造辉煌成就之前,曾经历过20年相对“寂寞”的时光,20年的时间,他一直在北大图书馆做资料员。记者在后来他写的诗词中看到,他在图书馆时曾写下过一些诗词,他似乎颇为享受那些潜心阅读的日子。

孟晓苏说,老师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也是一个思想开阔的思想家。他在图书馆做资料员,大量阅读西方经济学著作,掌握了海量西方前沿的经济学思想。

现在来看,20年图书馆资料员的工作是一种沉淀,也为厉以宁后来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的泰斗打下基础。

在孟晓苏的记忆中,老师永远是乐观的,对生活充满热忱,对未来充满希望。孟晓苏回忆,80年代末,有一位老师当时这样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我们已经把改革开放推动到现在这个程度了,今后就得由别人来推动了。孟晓苏说,当时老师以为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改革开放可能推不动了。

“但是后来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们整个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又开创了新天地,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北大的老师中,以厉以宁老师为首,他们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孟晓苏说。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