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高并发不慌了”“成本整体节省了2/3”“存储空间节省80%”……这是3月25日首届OceanBase开发者大会上来自开发者的声音。
“新时代需要新的数据基础设施。”3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在首届OceanBase开发者大会上表示,数据库是作为金融技术而诞生的,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数据库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从2003年银行的数据仓库初建,到如今的分布式数据库,已经整整过去了20个年头。相比其他行业,金融业真正完整地经历了数据仓库建设和大数据建设的两个十年周期。然而,如何在原有的数据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技术体系的迭代,是行业十分关注的话题。
数据库加速与云环境融合
“5、4、3、2、1,开始。”
随着倒数声响起,舞台上的5位工程师在各自面前的电脑上敲下13年前OceanBase产品的第一行代码。 与此同时,OceanBase首次公布了四项“开发者友好”实践,降低了开发者使用门槛。
对于用户而言,评判一款产品是否好用,除了技术因素,使用门槛也是关键。例如,此前数据库文档就像“说明书”,让很多数据库爱好者望而却步。
为此,平台通过重构文档解决了开发者在使用时,数据库文档找不到、用不好的难题,让数据库的学习过程更易入门。
“以前双11大家还比较紧张。”国泰财险资深数据库专家舒明表示,现在运维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双11日保单超1亿也不慌。
例如在保险行业,涉及核保、理赔等环节,业务精细程度高,IT系统较为复杂,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改造需有效应对开门红、双11等大促场景。
PostgreSQL中文社区主席张文升表示,从目前们接触的客户来看有一种趋势,业务越来越复杂,客户会倾向于不同的业务场景,在这个细分的业务场景有没有更好的数据库功能或者数据库。“数据库的种类越来越多,很难有一款数据库可以解决所有场景。”他表示。
“数据库的发展很多时候不仅局限于厂商,而是厂商+生态+开发者+用户+应用场景。”杨传辉也表示。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云”已经成为成为不少中小型企业的首选IT架构,在此趋势下,数据库也加速了与云环境的融合。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将传统部署和公有云资源结合,解决私有部署灵活度低,成本过高的问题。
“从平台开发者的视角来看,希望数据库更加友好的同时,也会基于云原生技术框架去跟更多的云厂商做适配,帮助数据库解决多云部署的问题。”沃趣科技CEO陈栋表示。
另外,在数据库产品设计层面,也充分适配云环境、兼容更多云技术。杨传辉表示,数据库正在向多云的方向发展,尽量把复杂的管控操作交给底层,交给云。
不难看出,云原生和分布式技术的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在专家看来,未来基础软件世界一定是构建在“云+开源”的基础之上,国产数据库基本上都在走这条路线。
助力金融系统安全可控
数据库是国家“核高基”项目重点攻关领域之一,曾一度被国外厂商垄断,属于“卡脖子”的关键基础软件赛道。在数据库行业,金融是重要落地场景。为更好地支撑金融行业自主化、数字化发展,智能化的国产数据库正在兴起,为金融行业各类创新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金融行业采用的数据库系统大多以集中式数据库为主,但目前,新型数据库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其中分布式数据库开始在金融行业遍地开花。银行业率先提出了核心上云等战略,安全可控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正在成为主流,助力金融企业实现数据库的自主可控。
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布式数据库?简单理解,一般是指多个互连的数据库,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之所以更安全,是因为分布式数据库把数据切分成无数个“小”。集中式数据库类似“大马”拉“大车”,而“大马”的成本极其高昂,且“大马”一旦出现问题,整体便会停滞。而分布式则是用无数的“小马”共同去拉“大车”,一旦个别“小马”出现问题,并不至于影响全局。
此外,国产化数据库保证了国家层面要求的自主可控,核心商业数据由自己掌握,显著提升了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金融环境日趋复杂,数据库国产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层面曾先后发文强调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国产化是必然之路,并提出解决方案和技术体系的转型路径等。
201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推动安全可靠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应“加强分布式数据库研发应用”。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