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4/20230428143619S0KKMKGBz3.png

种地也简单了!手机“云圈地”,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黑科技”满满

付乐 冉学东 2023-4-28 15:58:55

手机“云圈地”体验区

本报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摄影报道

4月25日至27日,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在北京举行。展会现场,《华夏时报》记者体验了不少助农“黑科技”。记者在一台设备前“圈出了”自己拥有的地块,并选择了该土地所种植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平台就立刻给出了记者涉农贷款的相关额度。

展会现场,在农民关心的银行产品中,有助力农户信贷的科技系统,也有基于移动银行的小程序等,让农户足不出户就可办理多项金融业务。

据了解,本届金融展设有三个特色展区,“人民银行系统展区”“金融服务社会民生展区”“科技赋能金融数字化转型展区”,多款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和产品亮相。

手机圈出果园

2.png

展台工作人员介绍到,在日常生活中,农户拿着手机在支付宝小程序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图上圈出来,卫星就可以去识别这块地的农作物面积、作物类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麦、花生、烟草等多种作物的区别,目前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有的农户拥有一千多亩地,走一圈要个把小时,他们说自己都没有走完过。”上述人员表示。

而农户圈出的地块是否准确,也可以和农户在政府机构登记的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有了这个关键信息,再结合气候、行业景气度等情况,通过几十个风控模型,就可以预估产量和价值,从而向农户提供额度与合理的还款周期。目前,以5天为周期,银行需要实时更新卫星影像和识别结果,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判断作物所处的育苗期、拔节期或收割期等阶段,进而分析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这是网商银行的系统之一“大山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为经营性农户提供贷款。截至目前,“大山雀”已经服务全国31省120万农户。

此前,由于农民缺乏抵押和担保,金融机构对农户了解不够,无法评定其信用情况,导致农村金融一直是行业难题。

“在信贷人群筛选上,农民并不占优势。”某城商行信贷从业人员表示,农业靠天吃饭,属于风险较高的产业,且普通农户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缺少抵押物,银行对农户贷款的额度通常也不会太高。

“目前农村金融业务的不良率可以做到很低,但不代表这个群体风险是低的,家风、村风都可能会成为考虑的方面。”另有银行风控人员表示。

在助力满足农户信贷需求方面,金融科技的创新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对抵押物的要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掌握更加精确的资金需求情况,以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例如春耕备耕时期农户资金需求量会加大。

3.png

另有银行别出心裁,推出了数字乡村小程序体验版,涵盖数字学堂、助农专家、惠农商城等服务,打通了农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在村管理体验版界面,面向村管理者,还开设了乡情介绍、党建动态、村主任信箱等便民操作。

除了银行的黑科技,在展会现场,记者还了解到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助农产品和服务,如助农终端设备,以方便农村老人办理银行业务。另有赞同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现场介绍其数字乡村的解决方案,涉农金融机构可借助其平台提升农户建档评级和授信覆盖面,基于大数据和特定场景进行自动化审批,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金融活水助乡村振兴

2023年以来,从中央一号文件到《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乡村”被反复提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4月13日,网信办等五部门发布的《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预计,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4月14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银行业保险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强调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明确涉农信贷、县域金融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脱贫地区金融供给、粮食重点领域信贷等。

无论是金融支持,还是面向乡村产业的“数字化”支持,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也不断“刷新”。

例如,重庆某农商银行上线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管理平台,构建重庆市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常熟某银行上线乡村数字化智慧平台,建设涵盖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村级财务管理、村务公开为一体的多网融合数字化新农资管理平台。台州某银行实施社区银行商业模式,大部分网点分布在城郊结合部、乡镇、村居,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金融便利店”。

通过下沉金融服务和优化村级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相比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组织结构较为简单,在设立适应金融科技的组织架构时,具备优势。此外,城、农商行具备区位红利,利于统筹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