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5/20230531102127BWSSeyNkh4.png

3.5%理财保险即将消失,“停售风”刷遍朋友圈

吴敏 李明会 2023-5-31 11:49:20

本报记者 吴敏 见习记者 李明会 北京报道

“3.5%的保险产品库存所剩无几!退出市场是必然趋势!”“又有三款好产品,今天通知今天下架!”“最后两天抓紧上车,不然第一梯队的产品又没了。”

近日,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产品随时下架”“抓紧上车”等字眼刷屏。

“后续相关产品收益率都要降低,3.5%的产品一个月后或将全面下架。”5月30日,一位保险经纪人对《华夏时报》记者如是说。

在“停售风”刮遍朋友圈、高利率保险“炒上天”的同时,不少业内人士呼吁消费者理性购买,“莫要冲动,不要为了‘上车’而‘上车’。”

保险也“降息”,再见3.5%

自去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频频“破净”。进入今年,又有多家银行多次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在不少人因此选择“挪储”配置保险之际,保险产品的“降息”也来了。

“最近一段时间常常收到保险销售员的短信,经常给我发高利率保险产品即将下架的消息。”北京市民李女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根据代理人的说法,目前预定利率3.5%的产品,在两年前预定利率还是4.025%。

记者注意到,王女士提到的高利率保险产品主要集中在理财保险。“这类保险产品,顾名思义,主打理财,兼顾身价保障。”一位保险代理人对记者解释道,“像养老年金、万能账户年金保险、分红保险和增额终身寿险都是理财型保险产品。”

5月30日,记者从多位保险经纪人处获悉,利率在3.5%左右的高利率保险产品,“目前还有在售的,不过也快没有了。”

其中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目前在售的产品中,利率较为优厚的还有三款,分别是和泰人寿鑫享福、富德生命康乾3号和弘康金玉满堂。

对于高利率理财保险产品的“下架潮”,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并不意外。

早在今年4月底,一则“监管进行窗口指导,保险新开发产品定价利率或从3.5%降至3.0%”的消息就曾引爆保险圈,发出“降息”信号。

彼时,《华夏时报》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监管将从严审核,预定利率超过以下上限的,不予备案,即普通产品预定利率上限3%,分红产品上限2.5%,万能产品保证利率上限2%。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年来,我国长端利率地位震荡、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寿险行业面临着潜在的利差损风险、险企利润承压。监管按产品类型调整评估利率,其出发点还是为了防范保险公司因为产品定价利率较高而引发偿付能力风险。

或提前透支购买力

当下刮起的“停售风”,确实也引来了不少消费者。

近期,不少保险经纪人在朋友圈频频晒出保单成交截图。记者注意到,这些成交保单大多以5万元、10万元、20万元保费的增额终身寿险为主,有的保险经纪人三日之内开出的保单保费总额超过百万元。

谈到现在购买理财保险的主力客户,一位保险经纪人对记者表示,“除了老客户加保,更多的是新客户来买。”

由此,业内也担心市场购买力或被提前透支。

近日,长城人寿总经理王玉改在接受《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到,产品停售前或将面临一段时间客户群消耗和提前购买。

她预计,下半年保险市场短期内可能遇冷,“主要由于高收益率的产品对客户销售端存在提前透支效应。”

但是她同时也表示,整体来看,下半年行情或好于上半年。“三季度末、四季度初还是会回到较好的格局上。”

对于定价利率下调,王玉改坚信这有利于保险业长期发展。

她表示,虽然定价利率下降,但目前保险给到客户的收益,与其他金融资产比还有竞争力。“从某一个维度看,客户利益下降不一定是坏事。在一个市场里,要多赢才能走得稳健。多赢的局面是什么?就是保险公司、客户、销售队伍都要获利,才可能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

另一方面,定价利率的下调可防范利差损风险,同时促使保险公司从原来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经营。

“日本和欧美都曾经出现过因为利率风险导致保险公司破产的局面,客户购买产品是为了购买未来的确定性,但如果企业遇到经营不善的问题,也无法为客户提供长期保障。”王玉改还表示,“随着定价利率下降后,保险产品趋同化现象可能越来越少,各家保险公司都要寻找核心竞争优势。未来险企会从单纯产品维度,变成寻找在渠道、产品功能、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我觉得对行业是一个正向的影响。”

对保险公司而言,如何应对收益率下降的挑战?

王玉改表示,核心有几点。一是要回到客户的需求上,深刻理解客户购买产品的需求。二是除了客户利益外,未来还要在产品功能做扩展,支持客户做灵活的领取。三是来自于服务领域。例如,回到保单服务上来;做好附加值服务,围绕着客户养老所需的场景,养老社区、居家等场景做特别服务;保险需要改变以往“以我为主”的特点,理解客户情绪,让客户体验变好。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