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你的手机里有几个银行APP?
“一个银行能有三四个APP,基本只用一个,其他的薅完羊毛就删除”“转账的时候用一下,平时很少会用到”“只是银的APP就占据了手机满满的一个屏幕。忘记密码,也是经常有的事情”,部分用户在社交平台说到。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手机银行不仅是用户的必备软件,也是银行零售金融的重要抓手。不过,近日部分银行的APP停止服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招商银行发布了一条APP业务调整通知,内容显示,招商银行将于7月1日闭市后停止提供“招银汇金APP”服务。招商银行APP的“招银汇金”相关服务不受影响。除了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公等也都开启了调整旗下APP、公众号、小程序的运营策略。
6月11日,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行大量的APP不仅会降低用户体验,也会影响使用率。APP的缩减,是银行对数字化运营的细致深度布局的表现,有助于做大手机银行数字化生态。
银行APP批量“被砍”
记者登录手机应用商店,搜索某银行APP,出现了6个相关软件,包括个人用户版、企业版、商户版、校园版,以及与炒股和信用卡相关的等等,分别针对不同场景或者不同群体。
近年来,为了增加获客,不少银行会把流量引到客户端,由于各家银行推出的APP数量繁多,不少用户反应又多又杂还占内存,影响使用体验,也有部分用户吐槽,登录麻烦、界面难用、美观度不够等问题。
3月27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注销备案公告(2023年第1期,总第7期)显示,共13家银行旗下26款APP被注销,其中既有国有大行,也有城商行和村镇银行。
此前,光大银行就宣布,因业务发展需要,今年5月25日,该行暂停财富版手机银行切换入口及相关服务,服务暂停后仍使用财富版手机银行的用户将默认切换为标准版手机银行。另有包括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厦门银行等均有整合迁移APP的举措。
从整合的动作来看,多家银行均通过采取将某单一服务类APP迁移至手机银行APP的方式,被迁移的APP包含支付类、生活类和直销银行。例如,建设银行下线龙支付APP,相关功能迁移整合至建设银行APP和建行生活APP,以及烟台银行个人手机APP6.0整合原个人手机银行、直销银行。
为何被整合迁移的多集中于支付类APP或直销银行APP?
“集中有限的资源,相互借力形成正循环,共同完成用户规模目标,毕竟移动端金融服务基础还是需要C端用户规模。”王蓬博坦言。
此外,继APP缩编后,又有银行对旗下公众号进行迁移,或者对旗下小程序进行整合。例如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近日发布公告,由于业务调整,现计划于2023年7月3日起关停“买单吧美食惠”微信小程序服务,部分功能已迁移至“交行信用卡”微信小程序。
银行为何不断在APP、小程序等渠道运营上做“减法”?
“银行类APP工具属性更强,做减法的原因还是从运营角度在做入口和用户的整合,实际用户流量可能已经到顶,需要换一种用户运营的逻辑和玩法。”王蓬博表示,目前来看,整合运营对银行更加有利,理财、支付、商城服务集一体有利于用户体验,是未来的趋势。
在小程序整合方面,他表示,一方面,微信小程序在消费场景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场景覆盖度不足。另一方面,如果微信体系内的产品,不足以支撑业务发展,银行业也希望将用户入口集中。此外,入口过于分散,不利于用户的整合和粘性的培养,实际上用户对银行类APP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也不希望打开后只有单一功能。
精细化运营
据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分析,银行的产品开发分属于不同业务部门,而银行都希望能够抓住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因此不同部门开发了不同的APP,其中涉及到部门利益、技术支持、后期运营等。此外,手机银行APP体验要做好,其实很难的事情,金融系统复杂,产品的可靠性比体验更重要,且金融行业体验设计师准入门槛太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多位使用老年版银行APP的用户称,虽然字体变大了,但是还有内容晦涩难懂,操作依旧复杂,会有弹窗广告,关闭按钮很难找到。
5月8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银行APP监测报告》显示,现阶段,各手机银行APP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明星级产品创新难度较大,因此精细化用户运营成为手机银行APP当下的重要发力方向。
某咨询机构人士坦言,各家银行在运营方面其实都已经尽力了,在产品设计、服务多样化、系统运行和安全性上都在努力改善。
王蓬博表示,未来手机银行整合会成为一种趋势,建议银行搭建专门的手机银行运营团队,从大方向整体建立考核指标,再逐步考虑细节方向的运营。不同类型的银行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挖掘用户需求,开发相关的产品,比如城商行应该根据当地特色,重视日常的本地化运营,提升用户体验才是王道。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