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利、陈锋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掀起“监管风暴”,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共开出181张罚单,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多。其中,涉嫌信息披露违规成了“重灾区”,占比接近五成。
与罚单数量同步增长的,还有退市公司数量,A股上半年已有17家公司被实施摘牌退市,还有超过40家公司拉响退市警报。
证监会在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上总结道,今年以来,“零容忍”执法震慑持续强化,市场生态不断优化,依法查处一批影响恶劣、社会关注度高的典型案件,实施强制退市并进行立体化追责。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的不断实施,市场监管力度和水平显著提升,加速出清低质企业的同时,还促进了资本市场良好发展。
罚金已接近去年全年
今年上半年,罚款金额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根据证监会网站数据统计,上半年证监会和地方证监局开出181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罚没金额为24.21亿元,罚单数量和金额远超去年同期。
从被罚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违规、保荐业务违规、内幕交易、短线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其中,涉及信披违规的数量最多,罚单共有82张,占比接近五成。此外,涉及内幕交易、私募基金违法的罚单数量也高居前三,分别有29张和26张。而涉及操纵市场的罚单仅有7张,不过多数都是巨额罚单,合计罚没金额为16.92亿元。
与罚单数量同步增长的,还有被立案调查的数量,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50家公司或相关责任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被立案调查的对象包括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或董监高等,未来随着调查结果出炉,相关处罚陆续落地,下半年罚单数量或将继续激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谭浩俊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类案件最多,主要原因是信披这个环节涉及的利益最多,能够利用的空间也最大,当利益远大于风险时,有些公司实控人、董事长、高管等人员就会选择铤而走险。随着市场制度逐渐健全,证券监管趋于严格,处罚力度不断加大,被立案调查的公司和人员数量还将越来越多。
82张罚单涉及信披违规
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中,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数量居首,在上述181张罚单中,有82张罚单涉及信披违规,占比接近五成。
从具体情况来看,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主要体现为虚增营收及利润等方面。例如,航天动力5年累计虚增营收近38亿元,导致多份年报存在虚假记载;合众思壮通过虚构雷达相关业务、虚构专网通信业务、虚构软件销售和技术服务费收入等方式,4年累计虚增营收15.8亿元,虚增利润5.2亿元。
除了财务造假以外,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的具体原因,还包括未履行信披义务、重大事项信息披露不及时、业绩预测不准确等违规行为。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面注册制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正成为规范资本市场的“压舱石”,未来随着全面注册制的不断实施,市场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将更加细致,监管部门也会趋于严格。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信息披露是金融业从严治理、强化监管的一个核心领域。回顾近五年来监管层对证券、基金等行业因涉及披露虚假信息、提供虚假资料、涉嫌违规交易而被立案查处的案例数据,其监管效率越来越高,惩处力度也越来越大,强监管的市场威慑已深入人心。
被市场禁入的人员激增
除了上市公司违规被罚以外,不少高管也选择铤而走险,今年上半年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短线交易等违规行为被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其中,涉及操纵市场的罚单仅有7张,不过多数都是巨额罚单。例如,据证监会5月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时任新美星董事长、实控人何德平等5人借“市值管理”之名,操纵自家股票,非法获利近4800万元,最终被证监会“没一罚一”,合计罚没近9600万元。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张立文律师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操纵证券市场会带来多重危害,一般情况下,操纵证券市场涉案金额巨大,动辄上亿元,影响证券交易价格,造成市场波动,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且破坏证券市场管理秩序,危害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
而内幕交易的最大危害,就是破坏了证券市场交易信息公开的公平性、交易机会的公平性。也是对证券市场契约精神的严重损害,削弱了投资主体对证券交易市场、交易规则、监管主体的必要信任和发展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被市场禁入的人员激增,包括航天动力、新美星、海伦哲、南京新百、ST远程、ST起步、ST新海、ST红太阳等公司,均披露过有关人员被市场禁入的消息。被市场禁入的人员中,多数为公司实控人、董事长等,且被终身证券市场禁入的也不在少数,包括奇信退实控人叶家豪、*ST美尚实控人王迎燕等。
此外,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实控人、董监高或控股股东遭立案调查不断,包括三七互娱、棒杰股份、华北制药、莱茵生物、旋极信息、复旦复华、金陵体育、甘化科工等在内的近30家公司,均在上半年披露了公司高管、股东等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一事。
超40家公司在退市路上
与此同时,在监管不断趋严之下,A股也迎来了退市大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7家公司被实施摘牌退市,其中16家被强制退市,包括吉艾退、计通退、科林退、*ST金洲、*ST庞大、*ST宏图、*ST西源、*ST荣华、*ST凯乐等。
此外,还有多家公司处于等待退市或者在退市路上,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锁定退市的数量超过40家,多数涉及“1元退市”,这意味着,今年企业退市数量或将超过去年。
从过往数据来看,上市公司清退数量在逐年递增,2019至2022年退市数量分别为10家、16家、20家、43家,而今年是“史上最严退市新规”落地第三年,多位业内人士指出,2023年退市企业数量有望再创新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全面注册制之下,资本市场加速优胜劣汰,随着常态化退市机制的逐步完善,低质企业将加速出清,这是推动资本市场新陈代谢、健康发展和不断提升资源配置功能的必要措施。
陈佳指出,今年上半年,ST股违规案例一直居高不下,监管对ST股违规的惩处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就是源自一些利益相关方“借转型之机,以服务之名,大行套利之实”。由于ST股自身的信披考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机构往往利用ST转换空档,进行虚假宣传、夸大炒作和内幕交易等,会给广大股民造成严重的伤害。
加大防假打假力度
监管部门密集出手,释放了什么信号?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监管对上市公司采取“高压严打”之势,一方面是为净化证券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促进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
谭浩俊指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才能让违法违规者心存敬畏,在风险与利益的博弈中,有效提升风险的权重,并让经济利益赔偿作为处罚的经济代价,切实维护普通投资者利益,才能对市场形成威慑力,从根源处遏制违法行为。
陈佳表示,归根究底,无论是信披强监管,还是注册制全面改革落地,都只是一种正面推动力量,资本市场要保持健康实现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自身保持健康、切实有效推进商业机构反腐倡廉永远是根本保障。
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年会暨2023中国上市公司峰会上表示,要聚焦问题,规范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要大力抓好公司治理监管,同时,完善全面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一致性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打造更加公开、透明、可信的上市公司。惩防结合,从严打击财务造假。强化财务造假案件的行刑衔接,加大对“关键少数”和中介机构的立体化追责力度,对参与造假的其它主体一并纳入打击追责的范围,打破造假的生态圈。
对于下半年,证监会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强化穿透监管,探索运用更多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问题线索发现能力。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把关责任,加大对第三方配合造假惩治力度。加强跨部委协作,增强打击系统性、有组织造假的合力,从严从快从重查处典型违法案件,进一步营造敬畏法治的良好市场生态。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