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08/20230817174407RCegjGxyAp.jpeg

对话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实力如何跑出“加速度”?

王敬 张智 2023-8-17 18:22:03

本报记者 王敬 张智 深圳摄影报道

8月18日,作为顶层设计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即满四周年半。8月17日下午,以“聚焦科技革新 描绘未来湾区”为主题的安永2023聚能大湾区年度论坛在深圳前海举行,活动聚焦创新和科技发展,选取当下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与科技领域热门话题,汇聚各界人士开展交流合作,为大湾区发展建言献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的制定发布下,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了诸多成绩和突破。但科技创新能力虽已达到国内领先,但与全球科技创新前列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

粤港澳大湾区在过去几年间实现了哪些重要突破?哪些科技创新产业正在赋能大湾区发展?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看待大湾区的发展前景?当日,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取得的重要突破,黄寅向本报记者表示:“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涵的‘硬联通’,以规则机制对接为内涵的‘软联通’和以人才交流为内涵的‘心联通’三大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经济要素的流动日益顺畅,交通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更加深入广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

在他看来,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发展优势体现在三个关键领域,分别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绿色转型标杆以及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科技创新赋能大湾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十四五”规划围绕在大湾区“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作出部署。

在黄寅看来,在科技创新领域,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绿色制造正在赋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在今年年初,广东省对深化数字政府2.0建设、更好地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部署,全面推动“数字湾区”建设。

对此,黄寅表示,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领域的具体工作包括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照明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政府治理“政务通”,同时还有城市“数字大脑”的建设,整合所有政府机构和企业的数据,赋能智慧社区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推动更高层的协调和统一战略,赋能智慧城市建设,还可用于行业管理,确定重点关注的行业以及优化资源投向最亟须的领域。

而在金融科技领域,黄寅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金融科技已渗透到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各细分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监管实践案例。同时大湾区也落地了一批重要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如金融科技研究院、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在行业标准制定、标准符合度测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不断完善,创新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粤港澳三地可从技术、货币和制度三个角度展开进一步合作,探索数据跨境流通、人民币跨境支付及跨境监管协作。”

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数字化转型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广东省已累计推动2.7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也聚集了超过500家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未来,在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下,数字技术将进一步与零碳建筑、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等可持续发展元素相结合,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打造低碳示范园区,帮助湾区智造技术、管理、生产流程能更好对标国际标准,拓展在全球供应链的布局。”黄寅指出。

基础研究投入尚有不足,金融支持创新生态有待完善

近年来,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的高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虽已达到国内领先,但与全球科技创新前列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黄寅认为,基础研究的投入尚有不足,是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大湾区科创产业发展整体偏重应用层面,少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研究,目前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低于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湾等湾区的基础研究经费15%至30%的占比。

当前,大湾区科创能力正持续增强。世界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第三年排名全球第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保持世界领先,而在SCIE科学出版物数量这一项低于综合排名在其后的集群。黄寅表示,这些数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湾区创新的现状:应用研发较强,基础研究能力尚需补齐。

而金融支持创新的生态有待完善,科企亟需注入金融“活水”是因素之二。“科创企业具有‘两高一轻’的特点,即高成长、高风险与轻资产,发展易受行业波动及政策环境影响,通常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同时,其实力、经营等情况难以被金融机构充分评估与掌握,传统渠道融资存在一定制约。”黄寅指出,“另外在风投创投方面,目前大湾区创投金融主体在市场成熟度、技术成熟度和资源配置方面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有一定差距,政府对科技引导基金的运作也面临实际困难,科创企业(尤其是仍处初创期的科企)难以获得充分的融资。”

在不同制度下实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创新资源要素在湾区内流动、共享,还需要破除哪些障碍?

对此,黄寅指出:“目前粤港澳三地科创难以协同的局面已经结束,随着体制机制的对接不断完善,创新资源的流通转让也将更加顺畅。”

他认为,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大湾区的要素跨境流动,如科研资金方面,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实行较为宽松便捷的监管政策。其次,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如实行便利获取知识产权的开放政策,促进大湾区的知识产权贸易发展。再次,逐步制定信息跨境流通操作细则,强化“数据支撑”,如建设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内地与海外有关数据保护、交易方面的规则对接,释放科创潜力。

此外,今年6月2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签署《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公告中提到,各方将在国家数据跨境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安全规则。

黄寅表示,期待在此框架下的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实现跨境数据流动先试先行的地方性突破,打造大湾区内部紧密的数据要素流转生态。

瞄准湾区未来产业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安永业务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今年4月,安永于前海举行了“安永大湾区卓越服务中心”启动仪式,标志着安永大中华区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布局,以创新助推前海以至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决心。

黄寅向本报记者介绍称,成立以“六通”和“十一城”为架构的大湾区卓越服务中心,是基于对行业的洞察。“六通”指安永在大湾区六个潜力领域的专业服务,包括金融、科技、医疗、基建、人才、环境与社会治理;此外,安永在湾区11个城市进行人才布局,吸纳一批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港澳及内地市场的专业人士,更好地融合粤港澳三地的服务优势。这样的架构瞄准湾区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助推产业基础创新向实,同时实现了“国际化”及“本地化”服务能力的整合,更好地服务湾区互联互通的愿景。

“在六大领域服务框架下,安永聚焦科技主题,在前海打造三大功能区域,分别为科技互动展示区、科技应用方案研发区以及安全运营中心,希望以前海为重要枢纽,加速发展科技创新与研发业务,推动大湾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创新企业的孵化与成长,助力前海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共同体。”黄寅表示。

作为安永华南区主管合伙人,黄寅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三个关键领域最具发展优势,分别是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打造全国绿色转型标杆以及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他分析表示,科创方面,目前以“广深港”“广珠澳”为代表的科技走廊推动了创新要素在大湾区集聚,一批高水平研究院相继落户。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细节性障碍将进一步解决,更好地推动基础研究和赋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构建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

绿色转型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具有政策、市制和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可以打造示范项目,带动绿色产业集聚,并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城市绿色产业融资需求,打造绿色金融中心。

金融开放方面,随着横琴、前海“金融30条”发布,多项举措在全国首创,将加快推进琴澳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推动深港两地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增强大湾区金融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未来安永在大湾区的发展规划,黄寅在受访时透露,在企业服务方面,安永期待以“六通”“十一城”的服务架构,整合自身专业能力与国际化资源,在企业科技转型、绿色转型、企业融资、人才发展等方面提供助力,帮助企业把握大湾区开放与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安永也将联动更多合作伙伴,共同建设湾区生态。此外,还将继续在人才方面发力,未来将通过更多维度的人才交流及校企合作项目,吸纳更多港澳台青年到粤工作、学习,进一步促进青年人的“心融合”与湾区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