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吕睿
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体系化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了22年。201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开拓发展,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的气象和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1]。习主席曾强调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蕴含的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技艺的集合,代表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社会和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和衰落的风险。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由于国内非遗项目具有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地域化特征明显、跨区难,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差等特征,不利于商业化运作。大部分中国的非遗项目属于非企业化运作,多数是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而企业化运作需要摆脱原来非遗传承的机制,从原来的师傅带徒弟变成企业化内部资源复制,以此提升产品的稳定性。用资本带动行业发展,面临融资方往往会从资源特性、历史传承、市场反应和微观盈利性等几个感性维度来估值。而投资方则会从市场需求、产品能力、商业模式、扩张复制、投资收益、场景再造等多个理性维度予以评估的现实矛盾。
通过研究非遗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的结合,探寻解决此类具备行业活力,但存在企业化、资本化道路上融资投资两难的困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国家和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STO(secure token offering)产权交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正是重要的措施。STO产权交易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资产交易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和价值转换为数字化的STO代币,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价值传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转化为STO代币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和高效的交易方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往往涉及到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和程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而通过STO产权交易,只需通过数字化平台完成交易,可以极大地简化交易过程,并提高交易效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财富。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与知识、庆典和节日等多种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转变“保护”理念
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到“生活性保护”,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在不断发展。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念的指导下,非遗保护从思路到形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从输血到造血,非遗保护逐渐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本质要求。传统“输血”式的捐助保护,能解决手艺人一时的经济困难,却难以实现真正可持续的、有活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活其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培养传承人传承力、应变力和创新力,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才能保持非遗自身活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造血”式保护有助于为手艺人提供研习培训,提高非遗手艺人总体素质,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提升。以创新的方式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促成非遗作品的使用和消费,进而打开市场、提高收入。以创新方式推广、传播非遗。
(二)从“抢救性保护”到“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的制定和落实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这些法律法规,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保存物质形态,更关键的是传承和发展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确保其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3、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往往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过分依赖政府投资的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客观问题,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促进非遗产业的发展,是现阶段面临的挑战。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加强法律保护、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通过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将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从“生产性保护”到“生活性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人们的传统知识、技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为了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不仅应该注重其物质形式的保存,更要关注其生活性的保护。
生活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运用,包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实践、传承和创新。这种保护方式旨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其继续为人们提供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四)从“输血”到“造血”可持续性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平衡传承与商业化之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在社区和民间进行,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商业化趋势的加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商业化的力量所侵蚀。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往往被削弱,甚至改变。如何在保护的同时保持文化传承的真实性和纯粹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与保护相关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需要将其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新的社会需求和经济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和机制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推动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传承方式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逐渐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在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只有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应对保护过程中的挑战,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STO(安全代币发行)的概念和应用
安全代币发行(Security Token Offering,简称STO)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融资方式,其核心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代表某种实际资产所有权的数字代币。相比传统的首次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简称ICO),STO更加注重资产的合规性和法律风险的防范,因此备受关注。
(一)STO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融合了证券交易和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模式
传统的证券交易通常需要经过繁琐的发行、中介和交易等环节,而STO通过将这些环节数字化和去中心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同时,STO将实体资产(如房产、股权、债券等)转化为数字化的代币,便于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和流通。这种技术创新使得投资者能够更加方便地参与到实体资产的投资和交易中。
(二)STO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由于STO具备合规性和可追溯性等优势,它可以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金融、房地产、医疗、能源等。在金融领域,STO可以用于股权融资、债券发行和资产证券化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在房地产领域,STO可以实现房产的分红和交易,解决传统房地产交易中的中介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STO的应用潜力也值得重视。
截至目前根据STM(Security Token Market)统计[2],全球代币证券市场规模总计已达$17,219,797,171.75。在今年(2023年)内香港证监会金融科技部门负责人黄乐欣表示SFC现计划将STO不定义为“复杂产品”,有机会松绑中介商的销售限制,销售对象并不再只限于专业投资者,最终向散户开放,将促使STO进一步的发展[3]。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STO与其相结合可以实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但目前的保护和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例如,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等问题。而STO具备可分割性、流动性和透明性等特点,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新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通过STO,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分割为多个代币,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代币来参与遗产项目的支持和运营,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总之,STO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具备许多优势和应用潜力。相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STO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带来更多的新机遇和挑战。
三、STO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日以及有关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群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议题,而STO(Security Token Offering,安全代币发行)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方式,两者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STO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往往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而STO可以通过发行代币的方式吸引投资者参与,从而解决资金难题。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代表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币来支持相关的保护项目,同时也可以分享保护项目的收益。这种融资模式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激发公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二)STO可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往往缺乏透明度,资金使用和管理不够规范,难以监督和评估保护效果。而通过STO发行的代币可以记录和追踪相关资金的流动和使用情况,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同时,投资者对于项目的参与和监督也可以促使保护项目更加规范和高效。此外,STO还可以为保护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STO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产业的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虚拟展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通过STO发行的代币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机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产业的合作与交流。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产业中的传承和传播。
综上所述,STO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了保护项目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同时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产业的融合。然而,STO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结合还面临一些挑战,如资金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文化遗产数字化的难题等。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相关机制和政策,以促进STO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发展。
四、STO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的风险
STO也伴随看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等。
(一)市场风险是安全代币发行过程中最为直接和显著的风险之一
由于STO通常需要依托数字货币交易所来进行交易和流通,因此市场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代币的发行和交易价格。在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安全代币的价值可能会大幅下滑,投资者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法律风险也是STO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安全代币发行涉及到资金的募集和投资者的保护等法律法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于STO的监管政策尚不完善,存在着法律法规的漏洞。这使得安全代币发行者面临着不确定的合规风险,可能面临着违法违规的处罚。此外,由于STO通常涉及大量的个人信息和资金流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STO的通证经济理念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由于相关合规配套设施的缺乏,它当前在中国大陆仍被界定为非法集资行为。
(三)STO还面临着技术风险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其础技术,虽然具备着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等特点,但仍然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和漏洞。这可的导致安全代币的发行和账户中的数字资产受到黑客攻击和盗窃。
五、结论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的可行性与潜在影响。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案例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四项结论。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有助于实现遗产价值的最大化
通过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可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唯一性和所有权的透明性。这将有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进而促进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能够提供新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和资源,但往往面临有限的支持。而STO产权交易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机制,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此外,STO产权交易还可以通过分散化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分散到更多的投资者手中,实现共享受益和共同参与。
(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
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STO产权交易的法律和政策还相对不完善。在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权益,规范STO产权交易的合法化和监管机制。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具有诸多优势和潜在机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风险
例如,如何确保STO产权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等。因此,在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并与利益相关方广泛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风险。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STO产权交易相结合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并尝试与数字人民币相结合,合理控制风险。我们有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人大,2020(21):6-8.
[2]中国企业新闻观察网搜狐号.辜卢密观察:下一个焦点 香港监管助跑证券型代币[EB].http://news.sohu.com/a/715720868_9993740
作者简介:吕睿 人民文遗(四川)科技有限公司 主管财务副总经理
编辑: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