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编者按: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就显著。一批心怀大爱的医生们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他们凭借一颗最善的心成为了患者心里最美的人。为此,《华夏时报》开设“走近最美医生”栏目,通过讲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以此为榜样,不断修医德、行仁术。
他用春风化雨,温暖连云港。他以积极奉献,建设榜样力量。“我就是想让群众用最少的钱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下称“连云港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徐同道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2015年的一天,一位七旬老人因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而乏力摔倒。协助送医的居民告诉徐同道,这个老人平时身体一直很健康,一年到头都很少去医院。现在突发这个情况,他的儿子又因在外工作无法及时赶到,只能委托邻居送过来请徐同道先救治。“他的血压为190mmHg/110mmHg,血糖快接近20mmol/L,叫120再送到医院也要一个多小时,我只能用一些方法进行急救。”徐同道介绍。
徐同道回忆近年来的下乡义诊经历时说,“其实下到农村基层坐诊,这样的突发状况并不少见。这几年农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病发率逐年增长,已成为群众健康的头号威胁。所以,必须宣传好‘治未病’的全民健康理念,做好慢性病排查和检测工作。”更是这些义诊的所见所闻让徐同道深刻意识到,农村的健康建设还需要从基本健康理念的转变开始。那一刻徐同道真正明白了基层义诊的意义。
作为内分泌科领头人,亦是父老乡亲的健康“守门人”。徐同道用十余载行医路,兢兢业业书写着新时代白衣天使的崇高精神,他不忘初心、坚守基层,彰显了医者悬壶济世、无私奉献的信仰与品德,他用仁德和大爱承载起乡村百姓的生命寄托。
行医是对崇高的向往
在徐同道看来,成为医生是一种机缘,更是对“崇高”的向往。
学生时期,徐同道是个十足的运动少年,喜欢篮球、乒乓球。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军人,保家卫国、守护疆土。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在他十岁那年,一家人吃腌制食品全部出现了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到医院抢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很快治愈出院,这件事情让他对医生这个高尚的职业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高考报志愿时,在家人建议下,徐同道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2009年,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徐同道医生来到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将“成为一名好医生,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病房里,那个走路最快、最忙碌的身影一定是徐同道。令徐同道印象深刻的是,经常有患者开玩笑说:“徐医生,你走路真是太快了,我小跑都追不上你。”其实,这是因为他要用最高效率投入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用在治疗患者身上。
在临床的磨砺中,徐同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任。“群众生病时会把医生当成依靠,尤其我们这种慢性病科室,有事没事都想找医生聊聊天。”这种依赖感、信任感是很多一线城市医院的医生难以体会的。
为了尽快融入角色,徐同道在医学道路上孜孜以求。他边工作边学习,努力的他成为连云港二院内分泌科第一个博士研究生。用徐同道的话来说,“治病救人给予的成就感督促我前行,在患者出院的谢意中,儿时记忆里医生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怀揣这份信念,空暇时间,徐同道也不闲着,他经常到县区及附近的基层医院进行内分泌知识宣传,帮助医联体医疗单位共同提高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致力于为周边地区更多的内分泌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你的健康我守护
择一事、终一生,而令徐同道没想到的是,基层义诊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几载。
右二为徐同道 受访者供图
“徐医生,情况紧急,抱歉大过年的打扰你,我母亲昏迷不醒,血糖也测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啊?”2021年年初的一天,忙了一天刚准备驱车回家的徐同道接到了某位患者子女的紧急求助电话。“赶紧送医院,一刻也不要耽误,我在医院等着你们。”徐同道没有丝毫犹豫,嘱托家属立即带患者来院接受治疗。与此同时,他也将刚脱下的白大褂穿上,再次投入到忙碌的救治中。
患者入院后化验血糖65.0mmol/L(正常血糖空腹不超过6.1mmol/L,餐后2小时不超过7.8mmol/L),这是典型的“高血糖高渗性昏迷”,对于糖尿病科医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的词语,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绝对称得上糖尿病患者“最危险的杀手”。徐同道带领团队迅速投入急救中,静脉补液、胰岛素降糖、抗休克治疗。
在老太太恢复神志时,患者家属及在场的医护人员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时至今日,徐同道都对这件事记忆犹新。而这次的经历,徐同道深刻感受到,基层对慢性病知识较为缺乏,疾病防治意识薄弱,重治轻防。
在下基层的工作中,徐同道为提高健康知识普及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药物使用,他挨家挨户宣讲健康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开展医治未病科普讲座,并借用基层卫生院提供的先进仪器免费为村民健康检查,亲自为困难群众检测管理血糖,真正担负起为村民守护健康的职责。
“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无论何时,接到患者打来的电话,徐同道总是仔细询问,给予具体帮助。“医生的时间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患者。”徐同道说出的这句话,他早已照此执行了多年。哪怕是在病中、在梦中,他的心里仍然想着患者……
“有一年冬天,除夕前夜一位郊区过来的老太太,因饭菜没有忌口,突然发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情况危机。在雪天来医院找我诊治。”徐同道告诉记者,“当时正好不是我的值班时间,接到电话后,只能着急忙慌地从家里出发。”
就这样,他成了同事眼中“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每逢除夕排班时,为了让同事们度过一个安心的春节,身为科主任的徐同道,总是主动承担起大年夜值班任务。徐同道坦言,“其实,自己家就在医院隔壁,工作13年,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日子却屈指可数,我何尝不想回家?何尝不想和父母孩子团聚?何尝不愿在家安生地吃顿年夜饭?大年夜待在科室,我反倒安心得很,守着不回家的患者,我们一起过年。半夜奔回医院、节假日守在科室、突发情况打断休假,对我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在徐同道身边,似乎总有看不完的病患。他午饭的时间也总是一延再延,有时甚至不吃饭也要给病人看完。“人家大老远的来找咱看病,不能让他们等到咱下午上班,不然他们就赶不上回去的公交车了。”徐同道朴实地笑道。
从医十余年,在徐同道的心中,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
徐同道说,“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医生。”
由于就诊时长期处于坐姿,诊治期间徐同道通过不停变化坐姿,缓解腿部的肿胀。但其实真正难挨的是出诊时不能喝水,徐同道说,“黑漆漆的人头排着队,你不能让患者等着你去厕所。耽误一个人,就要推迟一些时间,这样很多路远患者中午可能就吃不上饭。”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坚持,徐同道度过了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基层需要年轻血液
谈及连云港二院内分泌科的未来发展前景,徐同道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但对于当前制约基层医学发展的因素,他有着深刻的思虑。
徐同道认为,未来社会面临的首先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随之产生的健康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相对而言很多年轻人对基层医疗事业不太了解,少有年轻人首选扎根基层,学科“新鲜血液”的注入动力有待加强。再加上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医学的发展差异比较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呈倒置三角模式等,种种因素都将制约着基层医学的发展。
在徐同道看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看到发展制约因素的同时,也要对基层医学面临的发展机会坚定信心。“当前,行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人力资源数量飞速发展,政府政策推动性强,基本医疗可及性快速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这都是当前面临的良好形势和发展机遇。
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未来,基层医学将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也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徐同道”,为人民健康生活保驾护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徐同道说,“基层医生的工作虽然琐碎,但医生的使命让我甘愿坚守基层卫生一线,坚守‘医者父母心’,为群众守好‘健康大门’。”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