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宏观 金融 证券 产业 公益财经 地产 能源 健康 汽车 评论 人道慈善

https://uploads.chinatimes.net.cn/article/202312/20231226093547uRGMhZrZUQ.jpg

湾区风劲潮涌正当时,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使命|2023中国经济年报

王敬 2023-12-26 11:20:53

文/王敬

“一石激起千层浪”。行至2023年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还有不到两月就即将期满五周年。

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从前海合作区、横琴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发布,到广东一连划定五个都市圈,新的战略落子,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大湾区。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利好持续“加码”。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建设的政策举措、疫情后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通关都为大湾区注入活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加速,规则机制“软”联通不断深化,重大平台“促联通”趋势明显。在此机遇之下,大湾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社会民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备受瞩目的建设成果。

今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根据2022年的数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超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总数,创造出全国11%的经济总量。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正在成为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得益于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日益密织,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已成为现实。

今年年初,广东定下完成铁路投资超1100亿元,加快建设省管铁路续建项目2190公里,其中争取建成511公里,新开工420公里的计划。

临近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建设进程频频“刷新”进度条。12月18日,汕汕高铁汕尾至汕头南段进入开通倒计时,汕头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12月21日,广州白云站也进入开通运营倒计时。此外,自今年1月15日恢复通车以来,广深港高铁发送跨境旅客已突破1700万人次。

同时,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州白云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珠海金湾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如火如荼,为世界级机场群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目前,大湾区拥有7座运输机场,机场密度国内最高,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2亿人次,客货运量均位居全球主要湾区首位。

海路货流方面的发展势头同样迅猛。目前,大湾区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超16亿吨,其中集装箱年通过能力约8500万标箱,航线网络覆盖世界主要贸易港口。

日益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航线网络让“轨道上”“航线上”的大湾区逐渐勾画清晰,一个个跨海通道、一段段高速公路也为大湾区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日前,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李扬公开表示,明年会进一步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交通项目,例如今年深中通道的隧道已经全部顺利施工完毕,预计明年上半年可以建成通车,黄茅海通道争取明年建成通车。

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经珠港飞”通关政策陆续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旅游试运营于12月中旬开通,粤港澳三地间居民往来愈加便捷。下一步,“粤车南下”政策有望在明年落实。

截至12月6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车辆超过293万辆次,旅客超过1453万人次,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3.7倍和1.2倍。其中,11月26日,经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车辆超1.5万辆次,创造了大桥正式开通以来单日最高纪录。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和各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大湾区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正在形成更加高效、便捷的区域经济体系。

“软”联通不断深化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通,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区域之间的合作趋于紧密。随之发生改变的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软联通”的纵深推进,从而促进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关键要素的有效配置和联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高级研究咨询顾问、博士刘建党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正处于“2意愿+2优势”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一是广东方面。一方面,广东一如既往地有着强烈意愿推进大湾区合作;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随着省内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广东也拥有了科技创新、产业链配套等特殊比较优势。其二是香港方面。一方面,香港凭借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拥有自身比较优势;另一方面,2020年以来,香港特首多次强调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战略等,香港方面也逐步展示出了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意愿。”

4月下旬,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25个领域里110项“湾区标准”;12月下旬,又公布覆盖工业消费品、农食产品和服务业三大领域的15项“湾区认证”项目,“湾区认证”标志正式启用;9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就此建立起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主的重大合作平台体系框架;10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年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发布,推动深港、琴澳合作再上新台阶。

对接港澳及国际的营商环境也在加速形成。今年以来,粤港澳三地投资贸易、资质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堵点瘀点进一步打通,各类资源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如在CEPA框架下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实现“一网通办”;政府支持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所等。

在民生领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同样取得颇多新突破:内地与澳门签署驾驶证互认换领协议已正式生效;3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广东省开设237个“湾区专窗”,港澳居民在粤参保达34.67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通过“港澳药械通”,越来越多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获准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使用……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呈现出更加便利的投融资环境。截至目前,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的个人投资者超6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超67亿元,实现大湾区城市全覆盖。年底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共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资本市场建设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持续推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设立并上线工业硅、碳酸锂期货交易品种,强化与港澳的协同联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横琴金融30条”“前海金融30条”出台实施,包含近40项全国或广东首创的金融政策。

“一点两地”新定位

《纲要》发布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较为关键的成果或突破。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一。当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二。大湾区已集聚独角兽企业达63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总价值约2万亿元,跻身世界最重要的科创中心之一。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大湾区在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这些成果不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就企业主体方面。刘建党向本报记者分析表示:“一方面,龙头企业奋发有为、持续引领产业走向全球,如华为成功突破了美国封杀、推出了Mate60手机,比亚迪电动汽车2023年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出口突出20万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争创单项冠军,如2023年深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到752家,广东累计7批次拥有53家单项冠军企业、79个单项冠军产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赋予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为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围绕“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刘建党指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有三方面:一是建设统一大市场。打破行政边界限制,推动大湾区统一大市场建设;二是加强原始创新。追踪第四次科技革命前沿,打造原创技术和原创产业策源地;三是缩小区域差距。通过发展“飞地经济”,逐步缩小粤东西北与珠三角的差距。

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管理体制”。对照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水平,大湾区建设还面临不少挑战。

展望未来,刘建党建议,一方面,要加强都市圈经济治理。以广东省五大都市圈建设为契机,充分借鉴国外都市圈经济治理经验,推动都市圈内率先实现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编制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等,逐步实现专业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是复制推广“飞地经济”。发挥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蛙跳式经济扩散,在边缘地区、末梢地区布局飞地园区,批量导入高能级产业资源,集中力量打造若干示范基地,推动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